Part 01 你的企业有文化吗?
当我们问一家企业有没有企业文化的时候?他通常会把贴在墙上的愿景、使命和价值观指给你看,而且大部分企业的价值观都有相同的一条:客户至上。
这里的“客户至上”,可能是企业文化,但也可能只是写在墙上的几个大字。
我们需要通过问几个问题才能知道答案:
1、员工知道“客户至上”的具体含义吗?
2、员工是否认可它?
3、大家对它的理解是否一致?
4、员工行为表现是否体现了客户至上的价值理念?
在一次发布会上,雷军分享了他在金山的一段经历。当时金山完成了一套办公软件研发,也就是WPS的前身,前期的投入巨大,但最终的销量不及预期的十分之一,导致企业生存出现问题。
雷军认为产品已经足够好,他想不明白为什么用户不喜欢,所以他到中关村的销售门店当了一个星期的销售。
后来的雷军说到:这一周的时间让他得到了最宝贵的经验。
以前他是工程师的思维:做最牛的软件,让客户满意!但到销售一线体验后,雷军发现,现实是客户并不需要那么“牛”的软件,他们只需要非常基础的能教他怎么用电脑的软件。
你看,同样是“客户至上”,但企业体现“客户至上”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客户到底是谁?是做功能最多的产品,还是做最简单基础产品,大家的想法一致的吗?
与之相反的是,贴在墙上的不一定是企业文化,没有贴在墙上的却可能是企业文化。
比如有些企业并没有把“诚信”贴在墙上,但他在与客户、上下游供应商的合作中无时不刻体现了“诚信”的价值观。
我们知道法规条例都没有办法把现实的所有情况都描述齐全,同样的道理,很多企业的价值观中并没有“诚信”这一条,并不代表员工在工作中不需要考虑“诚信”,企业可能把“诚信”作为它们道德的底线,认为不需要再强调。
行胜于言,看企业文化要看企业/员工怎么做的,而不是他们怎么说的。同时,专家把企业文化划分为强文化和弱文化。
如果员工对企业的使命价值观具有相同的看法,并能言行一致,那这种企业文化就是强文化;如果企业内部“不同层级/部门/圈子”大家的看法普遍不同,行为方式也“百花齐放”,那么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就是弱文化,对员工行为的指引作用有限。
一般来说,我们把具有强文化的企业称为“有文化的企业”,如果你入职一家企业,感受不到该企业有什么特别明显的行为特征,则大概率是因为进了一家“弱文化”企业,或者说该企业的企业文化“尚未成型”。
Part 02 企业文化的重要性
对“尚未成型”的企业文化,管理者和HR应该着手干预,因为企业文化的重要性不容忽视。
效率来源于分工明确,但我们发现,当企业的分工越细,对企业内部各岗位、各部门之间的协同要求就越高。
明茨伯格理论描述了6种有效的组织协同机制,其中最有效的协同方式,就是通过工作道德、价值观、信念、理念引导员工协同的一种方式,也就是企业文化。
1、互相调整
|
就是两个人之间通过一种简单的非正式沟通形成的一种协作,比方说两个业务员之间、两个部门的员工之间,通过大家的沟通形成一种协作;
|
2、直接管理
|
指的是上级直接对下级的直接命令;
|
3、标准化工作流程
|
用一种标准化流程让员工按照流程干活,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降低了对人的依赖度,主要是通过流程来实现客户价值。
|
4、标准化产出
|
指的是我们给每一个人确定不同工作的结果和目标,以目标来牵引你的工作。
|
5、标准化技能
|
指的是通过培训让员工知道工作规范、工作标准、工作要求。比如产品制造SOP。
|
6、标准化规范
|
指的是通过工作道德、价值观、信念、理念引导员工协同的一种方式
|
企业文化可以引导员工行为,员工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以及怎么做。这种指引比管理者的指示,或者制度的约束有效的多,因为这是员工发自内心的动机。
韦斯伯德也说过:“文化是组织应对不确定性的方式,清晰的文化确定了组织在当下该做什么和不做什么,如果文化不明确,组织的活动就不聚焦,不专注,组织就不能有效运转。”
好了,本次会员专属文章第二篇的内容到这里就结束了。我们主要讲到了企业文化的识别(诊断)以及企业文化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