偷感、班味、硬控……这些新的网络流行词,你知道几个,是什么意思

编辑:言值哥哥 2024-05-15 11:46 430 阅读

“你的‘偷感’也很重!”今年38岁的财会从业者彭女士听到“00后”年轻下属对自己脱口而出的话,一头雾水:“这是夸我还是骂我?”

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总有层出不穷的新鲜词让人跟不上潮流:刚刚搞清楚什么是“i人”“e人”,又来了“浓人”“淡人”;还没搞清楚其中差别,“偷感人”和“盗人”又来了。

这些新的互联网流行“黑话”背后,是年轻人怎样的态度?

作为一名二孩妈妈,彭女士管理着十余人的工作团队,去年体检发现几项指标超标,今年她调整生活节奏,三个多月减肥6公斤。当她中午和同事聚餐时只吃很少的肉、大量吃蔬菜时,同事们发现她“变精神”的秘密,去年刚入职的年轻同事谢璇脱口而出“你的‘偷感’也很重吗?”

啥是“偷感”?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像小偷一样“偷偷摸摸、畏畏缩缩、瞻前顾后”,进而被年轻网友用来描述一种心理状态,即在工作和生活中谨慎小心,不希望被人关注,只想默默把事做好、达成目的。相比“偷”的贬义色彩,“偷感”更接近中性,既是事先不张扬默默成事,也是因在意他人目光和议论而试图“隐身”。在谢璇看来,比起那些把社交媒体头像改成“不瘦二十斤不换头像”的人,彭女士悄悄成功瘦身是“偷感很重”的表现;而自己因为担心能力不足做不好工作,希望周围的人不要注意到自己,同样是“偷感很重”,“这一次我因为说了‘偷感’这个词而丧失了‘偷感’。”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年轻人描述自己生活中的“偷感”:有人在部门头脑风暴上怕被领导点名发言,先抢角落座位,将身体蜷缩;有人面对心仪对象渴望表白又担心周围人的目光,心理建设很久还是只敢在对方身边徘徊;还有人明明在同事面前不好意思开口说话,却偷偷记住了每个人点的奶茶类型……“一种不希望被人关注但自己会偷偷观察环境的状况。”不少年轻人表示,“偷感”给初入社会的自己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

自认为“偷感很重”的施蕾在一家商业企业工作,午后办公室点奶茶时她还在琢磨要不要叫新来的实习生,对方先主动凑过来问“姐姐,我可以参一份吗?”

与“偷感”相对立的是“盗人”——社交媒体上一张广为流传的影视剧图片精准描述了“盗人”的状态:女性角色在被问及为什么不接受一份工作时,她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不会做”。

“‘盗人’想要的东西主动争取,不理解的事情就直接坦白,从不隐藏,从不内耗。”和这位新同事熟悉之后,施蕾曾和她一起逛过附近商场,“我一直很怕销售太热情,最好是自己假装不经意翻看价签,先衡量自己是否消费得起。”施蕾记得,这位年轻人从自己手上接过衣服后直接翻看价格,然后对着店员吐槽:“这衣服这么贵,凭什么?”

打直球、去包装是“盗人”们的行事法则,这与过去职场上讲究“不暴露弱点”“高情商”背道而驰。“工作最重要的是完成任务。”工作3年的魏鸣初入职场时曾在一家户外活动公司被布置独立完成一个项目,他公开表示自己“做不到”,“我可以学,但学习需要时间。”在他看来,“盗人”有种不掩饰自身缺陷的“莽撞的诚实和粗砺的责任感”,与其勉为其难承担自己做不到的任务,磕磕绊绊勉强做出半成品再让其他人接手,不如坦诚自己的弱点,“先确保工作完成”。

如果说“偷感”“盗人”这些新词脱离了原本的贬义,那“班味”绝对是年轻上班族眼中需要杜绝和克服的情况。

“班味”即“上班的味道”,出自曾登上热搜的话题“一旦上过班,你的气质就变了”,直观形象就是职场人素面朝天、头发蓬乱、双眼涣散的疲惫形象。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年轻人纷纷发出自己上下班的对比照片,前者衣着沉闷、不苟言笑,后者则光鲜亮丽,神采飞扬。

“除了素色套装、公文包,‘班味’更是疲于奔命的疲惫感和不得不遵守多种规范的拘束感。”在静安寺附近一家企业工作的郭先生一次加班晚归,楼上散步回家的阿姨按着电梯开门键等他,“小伙子又加班了啊。”“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有了一眼就被人识别的‘班味’。”他笑称,城市“班味”最重的地方可能是早晚高峰时期的地铁车厢,“最近京沪高铁、京沪快线‘班味’也很重。”

对“班味”的反感,是因为年轻人懒惰?在魏鸣看来“不是”。“我理解的‘班味’是对日复一日重复消耗的倦怠。如果一份工作不断有新挑战、学到新知识,就不会有‘班味’。”在他看来,相比父母一代将工作作为生活的“绝对重心”,“年轻人成就感的来源更多,可以是工作项目上的一次突破,也可以是新学会的滑板技巧。我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新的网络热词背后折射出年轻人对工作需求的变化。从“社恐”到“偷感”、从“拒绝内耗”到“盗人”,或是“职业倦怠”升级为更普遍的“班味”,越来越充满自嘲和揶揄的新造词背后,也是年轻人渴望幽微的情绪能得到理解和尊重。彭女士从这些新词上获得启发,“年轻人需要的除了薪资报酬,还有尊重情绪价值、合理安排时间和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最近,彭女士又从年轻同事那里听到“硬控”一词,她以为这个词意味着“强行控制”,然而“意思是对的,但原因完全不同”。“硬控”原来指游戏中一项强制控制技能,发动技能可使对方无法进行攻击。然而这个词在网络上被用来形容一个人不由自主被那些独特、精彩、神奇的事物吸引而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希望年轻人能在团队、同事带领下,也被自己的工作‘硬控’。”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裸辞近一年后,我只靠这三点逆袭到外企HRM!
哈喽大家好,我叫刘虹。今年32岁,是一名外企的人力资源经理(HRM)。我从事HR有八年了,此前在一家互联网公司也做到了管理岗。去年因压力太大且工作满足感低而裸辞,经历过空窗期的迷茫。一方面,公司员工比较多...
2024-06-02 14:32
下载APP
扫码下载APP
三茅公众号
扫码添加公众号
在线咨询
扫码在线咨询
消息
关注
粉丝
正在加载中
猜你感兴趣
换一批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更多
消息免打扰
拉黑
不再接受Ta的消息
举报
返回消息中心
暂无权限
成为三茅认证用户,即可使用群发功能~
返回消息中心
群发消息本周还可群发  次
文字消息
图片消息
群发须知:
(1)  一周内可向关注您的人群发2次消息;
(2)  创建群发后,工作人员审核通过后的72小时内,您的粉丝若有登录三茅网页或APP,即可接收消息;
(3)  审核过程将冻结1条群发数,通过后正式消耗,未通过审核会自动退回;
(4)  为维护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请勿发送骚扰、广告等不良信息,创建申请即代表您同意《发布协议》
本周群发次数不足~
群发记录
暂无记录
多多分享,帮助他人成长,提高自身价值
群发记录
群发文字消息
0/300
群发
取消
提交成功,消息将在审核通过后发送
我知道了
您可以向我询问有关该内容的任何信息,或者点击以下选项之一:
{{item}}
三茅网出品,免费使用
复制
全选
总结
解释一下
延展问题
自由提问

偷感、班味、硬控……这些新的网络流行词,你知道几个,是什么意思

编辑:言值哥哥2024-05-15 11:46
430 阅读

“你的‘偷感’也很重!”今年38岁的财会从业者彭女士听到“00后”年轻下属对自己脱口而出的话,一头雾水:“这是夸我还是骂我?”

瞬息万变的互联网,总有层出不穷的新鲜词让人跟不上潮流:刚刚搞清楚什么是“i人”“e人”,又来了“浓人”“淡人”;还没搞清楚其中差别,“偷感人”和“盗人”又来了。

这些新的互联网流行“黑话”背后,是年轻人怎样的态度?

作为一名二孩妈妈,彭女士管理着十余人的工作团队,去年体检发现几项指标超标,今年她调整生活节奏,三个多月减肥6公斤。当她中午和同事聚餐时只吃很少的肉、大量吃蔬菜时,同事们发现她“变精神”的秘密,去年刚入职的年轻同事谢璇脱口而出“你的‘偷感’也很重吗?”

啥是“偷感”?从字面意思理解,就是像小偷一样“偷偷摸摸、畏畏缩缩、瞻前顾后”,进而被年轻网友用来描述一种心理状态,即在工作和生活中谨慎小心,不希望被人关注,只想默默把事做好、达成目的。相比“偷”的贬义色彩,“偷感”更接近中性,既是事先不张扬默默成事,也是因在意他人目光和议论而试图“隐身”。在谢璇看来,比起那些把社交媒体头像改成“不瘦二十斤不换头像”的人,彭女士悄悄成功瘦身是“偷感很重”的表现;而自己因为担心能力不足做不好工作,希望周围的人不要注意到自己,同样是“偷感很重”,“这一次我因为说了‘偷感’这个词而丧失了‘偷感’。”

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年轻人描述自己生活中的“偷感”:有人在部门头脑风暴上怕被领导点名发言,先抢角落座位,将身体蜷缩;有人面对心仪对象渴望表白又担心周围人的目光,心理建设很久还是只敢在对方身边徘徊;还有人明明在同事面前不好意思开口说话,却偷偷记住了每个人点的奶茶类型……“一种不希望被人关注但自己会偷偷观察环境的状况。”不少年轻人表示,“偷感”给初入社会的自己带来了一定程度的安全感。

自认为“偷感很重”的施蕾在一家商业企业工作,午后办公室点奶茶时她还在琢磨要不要叫新来的实习生,对方先主动凑过来问“姐姐,我可以参一份吗?”

与“偷感”相对立的是“盗人”——社交媒体上一张广为流传的影视剧图片精准描述了“盗人”的状态:女性角色在被问及为什么不接受一份工作时,她理直气壮地回答“我不会做”。

“‘盗人’想要的东西主动争取,不理解的事情就直接坦白,从不隐藏,从不内耗。”和这位新同事熟悉之后,施蕾曾和她一起逛过附近商场,“我一直很怕销售太热情,最好是自己假装不经意翻看价签,先衡量自己是否消费得起。”施蕾记得,这位年轻人从自己手上接过衣服后直接翻看价格,然后对着店员吐槽:“这衣服这么贵,凭什么?”

打直球、去包装是“盗人”们的行事法则,这与过去职场上讲究“不暴露弱点”“高情商”背道而驰。“工作最重要的是完成任务。”工作3年的魏鸣初入职场时曾在一家户外活动公司被布置独立完成一个项目,他公开表示自己“做不到”,“我可以学,但学习需要时间。”在他看来,“盗人”有种不掩饰自身缺陷的“莽撞的诚实和粗砺的责任感”,与其勉为其难承担自己做不到的任务,磕磕绊绊勉强做出半成品再让其他人接手,不如坦诚自己的弱点,“先确保工作完成”。

如果说“偷感”“盗人”这些新词脱离了原本的贬义,那“班味”绝对是年轻上班族眼中需要杜绝和克服的情况。

“班味”即“上班的味道”,出自曾登上热搜的话题“一旦上过班,你的气质就变了”,直观形象就是职场人素面朝天、头发蓬乱、双眼涣散的疲惫形象。在社交媒体上,不少年轻人纷纷发出自己上下班的对比照片,前者衣着沉闷、不苟言笑,后者则光鲜亮丽,神采飞扬。

“除了素色套装、公文包,‘班味’更是疲于奔命的疲惫感和不得不遵守多种规范的拘束感。”在静安寺附近一家企业工作的郭先生一次加班晚归,楼上散步回家的阿姨按着电梯开门键等他,“小伙子又加班了啊。”“那一刻我意识到我有了一眼就被人识别的‘班味’。”他笑称,城市“班味”最重的地方可能是早晚高峰时期的地铁车厢,“最近京沪高铁、京沪快线‘班味’也很重。”

对“班味”的反感,是因为年轻人懒惰?在魏鸣看来“不是”。“我理解的‘班味’是对日复一日重复消耗的倦怠。如果一份工作不断有新挑战、学到新知识,就不会有‘班味’。”在他看来,相比父母一代将工作作为生活的“绝对重心”,“年轻人成就感的来源更多,可以是工作项目上的一次突破,也可以是新学会的滑板技巧。我追求工作与生活的平衡。”

新的网络热词背后折射出年轻人对工作需求的变化。从“社恐”到“偷感”、从“拒绝内耗”到“盗人”,或是“职业倦怠”升级为更普遍的“班味”,越来越充满自嘲和揶揄的新造词背后,也是年轻人渴望幽微的情绪能得到理解和尊重。彭女士从这些新词上获得启发,“年轻人需要的除了薪资报酬,还有尊重情绪价值、合理安排时间和提供更多学习机会。”

最近,彭女士又从年轻同事那里听到“硬控”一词,她以为这个词意味着“强行控制”,然而“意思是对的,但原因完全不同”。“硬控”原来指游戏中一项强制控制技能,发动技能可使对方无法进行攻击。然而这个词在网络上被用来形容一个人不由自主被那些独特、精彩、神奇的事物吸引而沉浸其中,无法自拔。“希望年轻人能在团队、同事带领下,也被自己的工作‘硬控’。”

(本文来源上观新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顶部
AI赋能,让您的工作更高效
您可以向我询问有关该内容的任何信息,或者点击以下选项之一:
{{item}}
{{copyMenuTxt}}
您可以向我询问有关该内容的任何信息,或者点击以下选项之一:
{{item}}
{{copyMenuTxt}}
三茅网出品,免费使用
复制
全选
总结
解释一下
延展问题
自由提问
联系我们(工作日 09:00-19: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