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如何减轻员工职业倦怠
对于员工出现职业倦怠,首先对企业的影响就是工作效率下降,其次是整体氛围会越来越压抑,再次是人员的不断流失,这些最终会形成一个漩涡,从部门开始辐射到企业,继而影响整个企业氛围,所以HR当然要干预。
“职业倦怠症”又称“职业枯竭症”,它是一种由工作引发的心理枯竭现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压之下所体验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尽的感觉,这和肉体的疲倦劳累是不一样的,而是缘自心理的疲乏。
一个人长期从事某种职业,在日复一日重复机械的作业中,渐渐会产生一种疲惫、困乏,甚至厌倦的心理,在工作中难以提起兴致,打不起精神,只是依仗着一种惯性来工作。
职业倦怠一般包括以下三方面:
1.情感衰竭:指没有活力,没有工作热情,感到自己的感情处于极度疲劳的状态。它被发现为职业倦怠的核心纬度,并具有最明显的症状表现。
2.去人格化: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对象间保持距离,对工作对象和环境采取冷漠、忽视的态度,对工作敷衍了事,个人发展停滞,行为怪僻,提出调度申请等。
3.无力感或低个人成就感:指倾向于消极地评价自己,并伴有工作能力体验和成就体验的下降,认为工作不但不能发挥自身才能,而且是枯燥无味的繁琐事物。
以上的情况,我相信很多人都遇到过,因为任何工作都是有“保鲜期”的,过了那几个月,熟悉了之后,慢慢的就是重复性的工作内容,时间长了自然会产生倦怠感。
Maslach和Leiter于1997年提出了职业倦怠的工作匹配理论。他们认为,员工与工作在以下六方面越不匹配,就越容易出现职业倦怠,包括:
1.工作负荷:如工作过量;
2.控制:控制中的不匹配与职业倦怠中的无力感有关,通常表明个体对工作中所需的资源没有足够的控制,或者指个体对使用他们认为最有效工作方式上没有足够的权威;
3.报酬:可以指经济报酬,更多的指生活报酬;
4.社交:比如员工和周围的同事没有积极的联系(有可能由于工作把个体隔离或者缺乏社会联系,但同时工作中与他人的冲突影响严重);
5.公平:由工作量或报酬的不公平所引起,评价和升迁的不公平则容易带来情感衰竭;
6.价值观冲突:员工和周围的同事或上司价值观不一致。
针对以上的情况,除了员工要自我调节外,企业的干预也非常重要。
1.合理安排工作量,减少无效、高频加班。那些天天996、007的岗位,真正能干长久的有几人,基本捞个背书后,就跳槽走人了。
2.权责利要对等,多给员工授权。让员工感到自己是有一定决定权、主动权,能发挥自己主观能动性的,而不是个工具人。
3.符合市场水平的薪酬,及挂钩企业增量的效益激励方案,让员工在获得固定工资的基础上,能有机会获得更高的奖励,以激发员工的动力。
4.营造良好的团队氛围,多举办各种类型的员工活动,让员工动起来,人动起来了,思维就转移了转后就可以放松,再构建良好的团队人际关系,然后再重新点燃工作的热情。
5.透明的考核和晋升机制,适度的轮岗机制。为什么大企业会有轮岗,其实也是这个道理,你天天干这个工作,企业福利待遇又不错,你不愿离职,但是没有劲,效率低,那就换个岗位,进入新的环境,重燃热情。
6.构建良好的企业文化和明确的价值观,然员工知道企业是什么样的企业,企业需要什么样的志同道合的员工。
驾驭命运的舵是奋斗。共勉!
好了,本次话题就到这里,我是专注分享干货与实战技巧的帅气大叔郑军军,我们下次再见!
(本文系个人原创,版权所有,任何形式的转载都请注明出处或联系本人,侵权必究!)
1楼 温情
学习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