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详情】
单位人力资源部门10人,上班时间为上40天休息30天,因存在倒休,平时上班在岗人数为6人。由于招聘和薪酬属于总部负责,人资部门主要负责的工作为:劳动关系、人才培训、绩效等工作。人员相对稳定,离职率低,所以总体工作内容偏基础人事居多。现有的绩效考核是按季度考核,绩效工资是按员工的出勤和贡献值分配。贡献值由领导自己根据员工表现进行打分赋值的,没有定量指标去衡量。现在领导让我们设计本部门的绩效工资分配方案,那么如何对目前工作进行绩效考核?可以从哪些方面入手?
【问题解答】
针对HR应该如何设计本部门绩效方案,建议步骤如下:
一、针对现阶段绩效管理进行诊断
请HR小伙伴将现阶段施行的绩效管理进行诊断。从以下几个角度:
1、现在的绩效管理能否体现企业效益?
2、现在的绩效管理是否能让HR工作更积极,起到激励作用?
3、现在的考核指标与标准是否已成为鸡肋?
4、现在职能部门绩效管理是否与企业经营战略紧密相关?
假设本案例中的企业诊断结果为:
1、绩效考核流于形式,如同鸡肋;
2、HR做好做坏一个样,与企业利润毫无关系;
3、员工绩效心态是“最好不考核,就拿死工资混混日子,混吃等死即可”;
综合以上结果结转下一步。
二、进行整改
1、明确考核目的与目标
1)更关注企业利润;
2)帮助业务人员提升绩效;
2、围绕考核目标与目的设计绩效方向
1)在设计绩效考核时考核企业利润相关性;
2)在设计绩效考核时关注与业务部门有关联性指标;
3、重新设计职能人员绩效管理(以下仅为建议与参考)
1)首先将部门绩效管理体系中的“指标体系”分成以下三部分:
①企业利润相关财务指标
例如:营业收入、经济价值(Economic Value Added,EVA)等。
当然,在此要强调一下,企业在不同的生命周期与发展阶段有不同的财务目标,企业的生命周期分为三个阶段:成长期、维持期、收割期,而此三个时期的企业策略,都受到三个财务议题的驱使,分别为收益成长与组合、降低成本/改进生产力、资产利用/投资策略。处于不同生命周期的企业可结合公司经营战略分析出各财务性议题适合的绩效衡量指标。
②岗位日常需要完成的“日常职责“类
例如:培训完成率等这样日常常规性指标。一直在强调,相对于这样常规的指标不需要动太大脑筋,而且这部分指标每个岗位只需要几条关键KPI,保证岗位可以正常运作即可。通俗一些说就是”不犯大错,日常维护稳定”即可。这也算是各岗位的”基本胜任能力要素“。
③围绕业务支持需要关注的指标
这一类指标是老板及业务部门更加关注的,老板不关注你有没有做培训,而是关注员工在培训后能获得多少提升、创造多少收益,或者哪类培训后业务体系总体绩效提升。
例如:
员工人均产值(季度、半年度、年度)
培训绩效提升率(季度、半年度、年度)实例(培训实施前一个季度业务体系人员总体绩效与培训实施后一个季度的总体绩效情况对比,除绩效情况也可以是受培训部门的产值、销售额、资金盘活情况、商品周转等任何老板需要通过培训提升的业务类型指标)
注:以上仅仅为举例,不同的企业性质、行业特征、发展阶段与生命周期关注的点一定不一样,但一定也会有这一类可以将”人力资源管理事件与业务部门指标相关联性指标。
三、需要关注的点
1、三种类型指标所占比重一定要根据企业现阶段的经营战略及企业需要引导员工的侧重点进行分配。通常情况下需要企业老板、HR部门等共同商榷;
2、需要不断进行调整、测试、再调整,在正式实施前也需要有PDCA的循环。
3、绩效指标与标准不一定是一成不变的,可能会在企业发展迅速时跟随经营战略调整变化而变化;
4、需要引导员工的绩效心态。越来越多的新生代员工在进入公司复试时或者在新进入企业时密切关系绩效。因此绩效管理中的心态管理较之过去更加重要。因为90、95的员工更加追寻自由、也更随性并容易离开企业。
四、HR应该如何思考绩效心态问题?
1、员工是否接受绩效管理这样的方式?
2、员工是否认为现在绩效考核的指标与标准以及流程是正确的?
3、员工是否认为现在的绩效管理是真的在帮助自己提升,并把其当成提升自我绩效的工具?
4、如何让员工更接受绩效管理,并使之理解绩效工具的提升作用?
围绕这几项问题思考并寻找答案才能够真正将绩效管理在企业各部门中推行下去。
另外,绩效管理的”灵活“运用也成为现在大量中小企业、发展型企业、创业型企业最迫在眉睫的事。因为现阶段大多数新型行业企业、创业企业的中流砥柱员工均为90后与95后,这些90后员工因为家庭条件较之过去的80、70后更优越,因此更容易在工作中”随心”所欲。故,在现阶段想做好绩效一定要考虑几个问题:
1、绩效管理中的员工心态管理
2、绩效管理中的结果实际运用场景
3、绩效管理中的跟踪反馈与复盘
【本期解答由徐渤bobo老师提供,徐渤老师现任三茅人力资源网课程教研总监/亚太人才资本研究会中国区秘书长/数字化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专家/组织及人才发展官/绩效与薪酬双激励促动轮发起人/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商学院客座教授等; 从事人力资源及企业管理愈20年,从事HR辅导教练及企业教练式咨询与培训超过10年。如果你在工作中也存在需要老师解答的问题,请到问答区进行提问,就有机会获得专业老师的详细解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