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沟通的一个重要原则是换位思考、理解对方。可能不少管理人员都会对这个原则不屑一顾,他们认为沟通是要获得正确的结果。他们只需要知道什么是对的就可以了,至于下属的错误想法,他们根本就没有兴趣知道。
很多事情,从一个角度来看可能是正确,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却未必如此。分工提升了工作效率,但是也让工作变得更加枯燥乏味;手工制作经常被认为是难以保障质量稳定,但是很多手工制作的食品都被认为比机器制造的产品口感更好;员工可以是企业最重要的资产,也可以是企业最大的负担。全球化、转基因、智能机器人也在不断引发各种争议!类似的案例很多,简直不胜枚举。反对的一方很难为对方的观点找出最强的理由,只有真正支持这种观点的人才有可能找到最强的支持理由!不听取对方的意见就很难理解对方观点的合理性,也很难真正找到对方观念的错误,自己的道理也会显得难以服人。不知道对方为什么错的管理人员也很难找到帮助对方意识到错误的方法。
问题很少孤立产生,一个问题下面往往都纠缠着很多个问题。如果忽视表面问题下面纠缠的深层次问题,单独谈论那个表面的问题,其实很难作出客观的判断。管理人员很难想像出一个问题的背后牵涉到的所有的各种问题。所以,如果只就看到的问题做出判断就难免过于片面。而如果希望真正解决问题,就应该认真倾听对方的想法,了解问题的来龙去脉才有更大的把握做出合理的处置。其实很多问题都是一些不起眼的小问题不断累积出来,引发问题的往往只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如果只盯住最后那根稻草,讨论这根稻草是否足以压垮骆驼并没有任何意义,也无法真正解决问题。
沟通的另一个原则是面向未来,解决问题。一种常见的错误就是问题发生之后不断追究责任。一种比较普遍的观点认为,要想解决问题就一定要先明确问题的责任。否则大家都和稀泥,根本就没有办法解决问题。对于纯粹的技术型,明确责任,然后找出解决对策,落实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可行的。但是对于那些情绪型的、利益型的问题这种做法却无益于火上浇油,往往只会激化矛盾,让问题变得更加难解决。
工作并不像法律,是非对错分明,想划分清楚责任对错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尤其是责任的归属还会牵涉到双方的自尊心和实际利益的时候,想划分清楚责任就更为艰难。如果纠结于过去问题的责任,往往反而会加强双方的对立,导致问题更难解决。在这种情况下,比较明智的做法到时候搁置过去的问题,考虑如何共同面对未来的问题。让双方放下过去的包袱、共同为未来努力才是沟通的目标!
沟通的第三个原则是重视数据、基于事实。事实具有可观察、易于衡量的特点。以事实为基础的沟通往往可以快速建立一致的基础。一旦沟通的双方有了一致的基础,就具备了继续深入沟通,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的可能性。那些缺乏一致基础的沟通往往会由于缺乏共同点而无法形成任何有效的结果。所以事实是建立沟通双方一致基础的最好的基石。
对事实的关注还可以避免或缓和沟通双方的对立。沟通往往是为了解决问题,而对于问题的深入探讨则往往是让人痛苦的,如果在这个过程中还夹杂了不满的情绪,则更容易激化双方的对立。而事实本身是没有情绪的,所以也不太可能激发对方的反弹情绪。
我们可以试着想一下,如果上司对自己说:“我感觉你做事不用心。”,我们可能马上就会情绪反弹,认为这完全是上司对自己有偏见,并不是自己的问题。一旦有了这样的情绪,这个沟通就很难取得期望的效果了。
但是如果上司说:“你最近连续出现了三次错误(举例说明这些错误),这种错误按你正常的水平来说应该是完全可以避免的,我们能聊聊到底怎么回事吗?”这种沟通的指向性就很明确,双方只会就最近三次错误的过程和原因进行探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做法能够促使员工把注意力集中到问题本身,有利于问题最终得到解决。而第一种沟通方式,下属可能根本就没搞清楚到底是什么让上司觉得自己不用心,自然就更加没有办法找出问题的根源进行改善。而对于这种没有确定事实作为基础的批评,也很难获得被批评对象的认同,自然也就很难取得期望的沟通效果。
1楼 茅班班
#赞赏# 谢谢参与征文,分享!特此10个茅豆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