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期的话题是值得每位HR深度思考的,在处理员工关系时,如何避免在细节上较真,埋下雷,给后续处理增加难度,又要投入时间和精力,仔细一算,成本真的不低。我将从经历过的真实的案例来谈谈体会。
案例1:内部招聘的员工不来了
集团所属的新公司筹备时,因行业监管有要求,生产管理人员必须要有专业、相关行业的工作经验,否则无法取证。
因公司有一个事业部A的业务符合新公司的行业经验要求,人力启动了面向该事业部的内部招聘的程序(符合条件的人员基本都在省外安家,启动时,我们已经预估地域问题是候选人选择考虑的主要因素)在2位应聘候选人中选择了1人。该候选人暂且称为Tom吧,他是省外员工,但未婚,我们当时都认为可以到新公司所在地工作。谈薪环节人力拿着管理岗位的薪资标准和候选人Tom谈。我了解到的,当沟通完薪资时,Tom说要考虑一下。2天后,给的答复是:自己以前没做过,担心胜任不了。婉拒了。
人力重新启动了内部招聘、内部推荐,和另2位符合条件的人谈,都因base在省外,家庭原因无法到新公司工作。
距离Tom婉拒已经过去了近2个月时间,集团的大政策还是在公司内部人员调配,即使从外部招聘,薪资要求也会比给Tom的定薪高出50%以上,还不一定稳定。
没办法,业务部门催的紧,再不招到位,就影响全年计划开展了,当该任务交到我手上时,我重新找到Tom和他交流了,了解到他的痛点不在于新公司的工作没做过,还是薪资和探亲假期没确定好。找到突破口后,一切就好解决,我和业务部门老大沟通后,给Tom的原定工资做了上浮15%,同时一年内增加了3次他探亲回家的福利。
目前Tom已经到位,从最初的不知道怎么做,到目前已经能适应岗位要求,正带领下属准备取证资料准备。我相信他会在岗位上做好。
案例2:离职人员的3天工资
事业部B有位新招聘的外省销售人员Sun,试用期1个月内表现一般,同时刚来就要请一个月假,准备一个职业资格考试。销售经理和事业部的人力经理Max沟通后,就计划按试用期人员管理办法给他解除劳动关系。
Max在线上通知到Sun,要求他及时办理报销手续并办理离职。Sun两天时间,都没有办理报销手续(该员工在接到通知后已经不上班了)。Max看到Sun一直没有进展,就通知到员工并停用了OA,员工也没法在线上报销。
Sun没有了报销的通道,并且对离职薪资如何结算不清楚,就给多位管理者打电话,抱怨的同时还投诉Max处理的过于武断。
我了解此事后(属于被动知道,有次周末的下午,Sun打投诉电话给总机后,又找到我),我了解了他的想法:1. 合理的差旅费按公司规定报销 2. 从Max通知他离职时,往后多发3天工资(他以试用期要提前3天通知为由)。
而Max的想法是入职时签过字,通知离职后,Sun也没有工作,为什么要多给3天工资?
我能理解人力面对的压力,我看了看讨论此事的几人(包括法务专员,也一并在讨论针对Sun如何处理),无奈说了句:Max,我不是要妥协,善待离职员工,看看我们几个人,这是第二次讨论了,我们的工资是不是能抵上一位销售的3天底薪了?
小结:
员工事情无小事。例如案例中给到的,员工入职薪资压500,候选人可能会来,但如果候选人当初报的薪资没水分的话,他永远会记得工资少了500,他可能会降低自己的工作投入以此来抵消500元的损失,或者寻找外部能给到多500的工作机会。
本文提到的2个案例是我亲自经历的,这样的例子相信在我们身边是存在的,人力的政策归根到底还是要为经营服务,制度有一定的弹性,有一定的灰度,这个地带不是妥协的地带,而是我们知道什么最重要。
处理事情站在公司的立场,员工的角度,在授权范围内大胆拍板决策,这是我的建议,您认为呢?
2楼 爱分享的小娜
公司花钱买员工线上培训系统,图便宜买了原本是做考试系统的“培训系统”,想着给老板省了钱,结果完全用不起来
1楼 依木
确实,人力在实际工作处理当中,要避免因小失大。特别是一些义气之争,可能会导致更大的情绪或者成本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