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谨慎回答是正常负责任的做法,不谨慎才显得草率没责任心呢,只要交流够充分够彻底,提问者想获得的答案也是可以实现的。
在公司回答问题要很谨慎吗?
有朋友问“在公司回答问题要很谨慎吗”,具体问题是:总感觉在公司问别人:行不行?可不可以?对不对?的时候,大家回答都很谨慎,这是为什么?
为什么要如此谨慎回答,结合职场经历,主要有以下几个考虑:
1,担心惹麻烦
作为问题发起者,得到对方的谨慎回答,或者说不是直接回复,显得有些不解与困惑,还需要多次的再询问,而且也有可能根本要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站在提问者角度思考这个问题,是很难想得通的。如果换位思考,试着站在回答者角度,或者自己被其他人提问时的反应与回答,只有这个时候,才会理解为什么要谨慎了。
任何回复,肯定都不想给自己带来麻烦,至于对方想获得什么结果或回答,并不是回答者要重点考虑,如果回答不利于自己,既可能惹来新的事情,或者打乱自己的工作节奏和心情,所以,回答时,既不肯定,也不否定,试着走中间路线,也就是不清不楚/模棱两可的时候要多一些。
这就是回答者谨慎的主要原因,当然还可能也有其他方面的考虑,但没有这个因素重要。
2,问题太笼统
我们看看“行不行/可不可以/对不对/好不好”之类的问题,是直接冲着结果去的,也就是“二选一”,但是,许多事情,并不是二选一,也不是非此即彼,而多数情况是处于中间地带,也就是“在行与不行”之中。
具体来说,在某种情况下,是“行”的,在有的情况下是“不行”的,还有的情况是可以“考虑”的。
比如:你找同事帮忙,递一下茶杯,你问“行不行”,人家看到这个问题并不难,甚至是举手之劳,但是,人家也会考虑啊,这次帮了你,明天下次下下次你还会不会这样,甚至如果哪次不帮了,你会不会很生气,毕竟原来都帮了的,为什么这次不帮;还有,人家手头确实有事在忙,这时你来问“行不行”,回答你“行”嘛,自己确实又忙,走不到,如果实话拒绝你,又在感情上不能这样做,总不能惹你生气吧,如果说“不行”吧,又太直接,理由和原因也不好直接讲。
如果问题不这么笼统,而是丰富一点,情况就会有变化,比如:你要的结果在时间/质量/数量有什么限制,你将为此给同事付出什么,今后同事遇到问题会主动协助等。将同事如果回答或配合你之后的所有“好处”都和盘讲出来,人家拒绝或显得谨慎的心理就给彻底打消了,所以,关键还在问题本身和提问者的思考是不是全面。
3,谨慎最稳当
谨慎回答问题,但凡有一定职场经历的人都会这样做,并不是有意为之,而是职场经历后自然的选择结果。
如果回答“行”,就很容易欠考虑,是不成熟的表现,没有将有可能出现的其他因素考虑进去,很可能将自己套进去,带来不少麻烦;如果回答“不行”,又显得太刚,容易得罪人,那么下次与同事交往怎么办,总得寻找一些理由或借口,或者非本人的客观因素,或者是其他第三方的问题。
总之,凡事都谨慎对待,永远没错,既不容易给自己带来麻烦,也不会让提问者感到太难堪,当然,要让提问者满意也是办不到的。
谨慎回答,往往给自己留了许多游走的空间,差不多就是“既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的那种回答,也相当于跟“没回答”是一个道理一个结果。
4,充足的余地
谨慎回答后,虽然没有让提问者感到满意,但也不至于不爽,这就为后续再交流余下了充足的空间。
面对谨慎回答,提问者可以再变化提问方式方法或内容或深度广度,让回答者再思考,再根据情况作答,这样就更接近于提问者想要的答案。
由于对内容更加清楚,包括一些细节,回答者的谨慎程度显然会更少。
经过多次的“再提问”,只要回答者不烦,提问者想获得的理想结果就更接近一些。不管是正面的满足提问的,还是负面的委婉拒绝,都会更符合提问者的接受程度,毕竟有了较充足的语言沟通与交流过程,除非一些语言有一定刺激性。
谨慎回答是正常负责任的做法,不谨慎才显得草率没责任心呢,只要交流够充分够彻底,提问者想获得的答案也是可以实现的。
1楼 福尔莫利
看的很过瘾,但是实施的领导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