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当一家公司用“工资延迟发放”玩起了“薛定谔的薪酬”游戏,老员工化身“佛系打工人”,新员工却带着“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入场时,这场人力资源管理的荒诞剧就有了看点。请一流的专业律师来分析,预计他也要连连摇头。本文从法律风险和人性博弈的双重视角,拆解公司如何在欠薪泥潭里少踩雷,并探讨这类企业究竟是“躺平等死”还是“绝地求生”。
我经历过这类案例,我的一位朋友和我说,他们单位员工的工资发到了去年7月份,过年时,老板给发了双薪,目前工资还是欠的,人力资源经理的简历还在网站上挂着。
我好奇地问:那新进员工怎么办,能留的住吗?
朋友淡淡回复:会提及公司发放可能不及时,探探员工的心理。我们上班也没有严格的打卡,毕竟工资都没发,好歹有地方交着社保,周末休两天......
我追问:新员工工资发放及时吗?
朋友叹了一口气说:和我们也差不多,关键岗位的,老板会前2个月按时发放,让人留得住。
一、公司现状分析:你的企业好过吗?
现金流像坐过山车,但下行的轨道太长了,工资发放周期比女生的心情还善变 。老员工早已练就“工资随缘大法”,甚至能淡定自嘲:“上个月的工资?哦,那属于公司对我的长期投资”。
人力部门可能正用“公司暂时性战略性资金优化”这种高端词汇,包装着“老板又双叒叕跑银行贷款了”的真相 。留下的员工是老板的真爱粉吗,可能各有各的想法。
我经历过上市公司的老板在创业艰难的阶段,为了发工资去找民间借贷;我的百亿身家boss和我提到,当他招募到第一位员工时,他的想法时,别做不好连这位员工的工资都发不下来......
二、在法律红区的钢丝绳上跳舞
坦诚告知候选人,而不应该在文本上挖坑设限,实际上在劳动法面前一切都是徒劳的。我们挣扎地去想一些办法,因为太难了。
1.《劳动法》不是摆设
风险点: 《劳动合同法》,超过一个工资支付周期拖欠工资可能触发劳动监察部门的“亲切问候”,甚至要支付赔偿金。
保命操作:把“延迟发放”写进劳动合同补充条款,并附赠《自愿接受延迟发放同意书》(公证最好);每月按时发“生活费”时同步发送《工资延迟发放告知函》,让证据链比德芙还丝滑
2. 新员工入职防爆手册
面试环节的“坦白局”: “我们公司发工资像开盲盒 ”——用黑色幽默筛选出“抗压型人才” ,别折腾那些经济压力大的候选人,坦诚告知吧
入职大礼包:除了工牌电脑,附赠《风险知情确认书》+《补偿方案说明书》(例如承诺补发利息)
三、必要信息共享,给员工放大镜与望远镜
放大镜:通过透明沟通,公司可以建立与员工之间的信任关系,让他们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和面临的困难,销售收入、回款,公司经营情况,适合公开的,必要的信息要公开,让员工清楚,不公开,员工也能通过私下的小道消息来传播。
望远镜:向求职者展示公司的未来发展规划和潜力,让他们对公司的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高管教练的能力、应对危机的能力而不是PUA对领导要求更高了。
坚持下来的员工更值得企业来珍惜,相互成就在这时就显得无比珍贵了。在欠薪的情况下,公司应更加注重员工的关怀与激励。公司可以通过提供培训机会、晋升机会、福利待遇等方式来提高员工的工作满意度和忠诚度。同时,公司还可以设立员工表彰制度,对表现优秀的员工进行表彰和奖励,以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四、结论
面对现金流不稳定导致的欠薪问题,公司需要从人力资源劳动法的角度审视风险,并采取相应的规避策略。通过透明沟通、完善制度、加强员工关怀与激励公司可以降低一小部分因欠薪而引发的风险 。同时,公司也要从财务角度砍下三板斧,止血、输血、造血,砍调非必要的福利,保障员工基本工资、保障工资的发放,上下一心,让员工感受到公司的温度。
3楼 上善若水LD
评估招聘必要性,优化人员分工,不主动挑起,不回避问题,风险无法消除,尽量正常发薪
2楼 上善若水LD
建议复盘下,人员是必须要招聘的吗
职场小马哥
@上善若水LD:有时会面临人员流动的补充,如案例中真实企业情况,财务负责人流动
1楼 温情
学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