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命题趋势,决战经济师大考
文/龚俊峰
在最新的,由人社部公布《国家职业资格目录》中,经济师是对口并且最适合人力资源从业者考取的证书。在经济师的众多专业和等级中,中级经济师(人力资源)已经成为最多人力资源管理从业者的首选。通过中级经济师考试不仅可以在工作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加深宏观政策与人力资源管理的结合、理解经营管理逻辑,还可以为职称评定、积分落户、个人所得税扣除、加薪补贴、职位晋升、就业选择等多个领域带来积极的影响。随着报考热度和报考人数的逐年上升,中级经济师的考试难度和命题方向也正在发生变化。
2024年11月17日,中级经济师的考试落下帷幕,考试结束后,听到身边许多人对本次考试难度和出题方式的评估,虽然更多听到的是本次考试的难度较以往有所提高的观点,但也不乏有估分120分甚至130分以上的同学存在,下文就将本次中级经济师考试的方向和一个简单的梳理,并为2025年度备考中级经济师的同学提出一些建议。
命题趋势
不仅仅是很多考生反应中级经济师的考试题目越来越难,就连很多老师也有类似的看法,梳理近几年的真题,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中级经济师考试的题目越来越体现出来实用性、 灵活性、时事性、延续性等特点,把握住这些题目的特点,对中级经济师的备考有很大的益处。
1、实用性
实用性是最近几年出题的趋势之一,它要求备考经济师不仅需要看书,而且需要紧贴业务,为业务工作服务。比如关于社保缴存的一道题目如下:
1.1过去的出题方式
例1: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时,其保险费的计算标准是()
A.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2*国家规定的比例
B.本地区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0.8*国家规定的比例
C.本单位职工的工资总额*国家规定的比例
D.本地区在岗职工的平均工资*国家规定的比例
1.2现在的出题方式
例2:用人单位按照国家规定的基本养老保险费时,其保险费的计算标准是()
A.20% B.16% C.8% D.4%
通过出题方式可以看出,过去我们只需要知道用人单位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的正确计算方式即可,但是现在考试的要求不仅需要大家掌握正确的计算方法,还要求大家掌握准确的缴存比例,这种考法虽然对没有接触五险一金缴存工作的考生不太友好,但也更加契合中级经济师考试的目的。
2、灵活性
灵活性是指打破过去出题方式中的惯性逻辑,将题干和答案的位置互换,形成新的考试题目,这种题目在经济基础和专业实务都出现了,比较典型的一个案例就是管理MBTI的相关考点:
2.1过去的出题方式
例3:MBTI 人格类型测试从 4 个两极性的维度来测试人的行为风格,其中反映获取信息的方式的维度是 ( )。
A.外倾—内倾 B.感觉—直觉 C.理性—情感 D.判断—感知
2.2现在的出题方式
例4:MBTI人格测试中“判断-感知”维度反应的是人的行为风格中的( )
A处理信息和决策方式 B对待外界的方式
C获取信息的方式 D注意力集中的方向
3、时事性
严格意义来说,时事性类的题目不算是一个趋势,而是一个必考项目,只是因为其不确定性,故而让复习无从下手,是很多人在考试中的失分点。比如2024年就考到了“新质生产力”和“新公司法”等考点,如果平时对这些时事类新闻有一定关注的话,这些题也会成为自己的加分点。
4、延续性
在本节所举的几个案例中,都是对上一年度考点的另外一种考核方式,如果不举一反三,面对同样的选项就很有可能认为自己遇见了一道新题。比如去年和今年有一道题的选项完全一样,但是题干完全不一样:
4.1过去的出题方式
例5:当地政府对劳动力免费培训属于( )。
A.人力政策 B.财政政策 C.收入政策 D.产业政策
4.2现在的出题方式
例6:通常情况下,不利于劳动者工资上涨的宏观经济政策是( )
A.人力政策 B.财政政策 C.收入政策 D.产业政策
复习建议
以上几点是基于2024年中级经济师考试趋势的一个局部梳理,通过梳理可以看出中级经济师的题目难度的确有一定的升级,但是并没有达到让人不安或惶恐的程度。大家之所以有难度提升的感觉,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现在的考试越来越贴近于实际应用而非要求大家一味地死记硬背。因此,对备考中级经济师的同学提出以下几个建议:
1、复习时间越早越好
中级经济师的考点非常多,虽然只有两门考试,但是知识点包括经济学基础、财政税收、货币与金融、统计、会计、法律、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经济分析、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政策等板块,共计五十多个章节,数千个考点,并且很多考点很容易混淆,比如“财政管理体制和财政政策”、“目标路径的领导行为”和“生命周期的领导风格”、“以结构为中心的变革与结构技术”等,每一组知识点都能演变出若干题目,如果没有充足的学习时间来巩固基础,是很难在短时间内通过考试的,比较建议的是提前6个月的学习。
2、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在准备中级经济师考试的过程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方法,但是作为知识性的考试,听课、看书、做题是必不可少的。在备考的前两个月,建议以看书和听课为主,做题为辅。看书和听课其实和我们高中或大学的学习差不多,无非就是预习以及带着问题听课,听课是指听培训机构的精讲课,现在讲相关课程的老师很多,有学院派的、幽默派的、实战派的,每一个老师都有非常丰富的经验,不存在谁比谁更优秀的说法,选择合适的老师会大大提高自己的学习效率;做题是指在听完精讲课后第一时间做相对应的习题和或真题,推荐的是做官方教材配套的一章一练以及买正版教材赠送的刷题软件中的题目。如果学习能力比较强,在精讲课阶段的基础打得比较牢固的同学,在精讲课后做历年真题大概率会得到一个及格以上的分数。
3、找到高频考点
虽然说听精讲课和刷题可能会让自己在做历年真题的时候得到一个及格的分数,但是不意味着考试就一定能过,我们需要在数千个考点中筛选出高频考点,而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做做历年真题,尤其是最近3年到5年的真题。正如本文提到的中级经济师的题目具备一定的延续性,通过历年真题可以很容易得筛选出各个模块的高频考点以及出题方式,同时通过真题解析可以加深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以及知识点之间的区分和联系。高频考点在整个中级经济师的考试占比应该会达到60%-80%,只要将其牢牢掌握,通过中级经济师考试的概率就会大大的增加。
4、切忌迷恋口诀
临近考试,很多复习不充分的同学可能就会迷恋所谓的“口诀与大招”,对于这种现象,我的建议仍然是先筑牢基础,“口诀与大招”只能作为一种辅助。因为随着出题方式的变化,那些所谓的“口诀与大招”已经不能作为选择的唯一依据。例如,公共定价法主要包括“平均成本定价法、二部定价法和负荷定价法”。在以前的考试中,看见“平”、“二”、“负”三个关键字的选项就能选,但是新的出题方式中很可能出现“平均成本定价法”和“平均定价法”两个选项,如果没有很好的掌握基础,仅仅是单纯的依靠“口诀与大招”,就很可能在这里失分。
5、不存在“死亡场次”的说法
有一种说法是在两天的考试中,某些场次的难度会大一些,被考生冠名以“死亡场次”的说法,让很多人未战先退,其实这种说法是没有依据的,是考生对自己没有认真复习找的一个借口。我们学《人力资源专业知识和实务》就知道,信度指标中有一个“复本信度”的说法,它是指对同一组被试者进行某种测试时,使用两种功能等值但是表面内容并不相同的测试形式,然后考察在这两种等值的测试中被试者取得的分数之间的相关程度,经济师考试的题目也应该符合这样一个规律。我们可以做一个测试,假设将同一年度的2套《人力资源专业知识和实务》考试作为应聘者的专业测试题目,由同一位考生把这些题目都做一遍,最后的结果一定不会偏差太大。因此,在经济师备考的过程中,一定要筑牢基础,调整好心态,做到“胜兵先胜而后求战”。
6、是否需要报班
对备考经济师来说,报班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笔者认为,是否报班要和自己的学习能力和学习方法结合起来。如果你是一个喜欢看书学习、有一定专业基础、善于思考、自律性比较强、每天能抽出一定时间学习的人,我觉得完全不需要报班,按照自己的学习方法有计划的开展学习即可;相反,如果你是一个没有专业基础、喜欢通过课堂学习,没有明确学习计划的人,我觉得报班还是有必要的。通过班报有至少三个好处,一是可以通过老师的串讲和点拨增强自己对知识点的理解;二是可能会让考生怕损失自己为通过考试增加的直接成本而更加努力的备考;三是老师都拥有丰富的辅导经验,能够举一反三,就一道题目做出多维度的发散和延伸,大大提升学习的效率。当然,不报班能通过考试的人很多,报班没有通过考试的人也很多,考生根据自己的基本情况选择是否报班即可。
7、温故知新
心理学上有一个非常重要的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它表明人们在记忆过程中并非匀速地遗忘,而是遗忘速度先快后慢。在记忆的最初阶段,遗忘的速度非常快,随后逐渐减慢,在相当长的时间后,人们几乎不再遗忘。
这种规律应用在我们中级经济师备考是非常有用的,无论是《经济基础知识》还是《专业知识和实务》,都具备“知识点总数多、易混淆知识点多、知识点可考核维度多”的特点,为了确保能最终通过考试,在学习中应该基于 “预习、学习、练习、复习、补短、纠错”等流程,提前学习,通过回归书本、重复学习、加深理解、筑牢根基、掌握知识的过程,打破艾宾浩斯记忆遗忘曲线的魔咒,进而获得高分,通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