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y1 认识心智模式:构建看问题的新视角
我们就来一起探讨探讨——心智模式到底是如何影响我们的底层逻辑的。
首先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何谓心智模式?
心智模式存在于人的内心深处,是人的思想所依据的“标准”,它就是我们对待事情的态度的惯性模式,也就是我们生活中所说的“三观”——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
它是不易被察觉的。它通过潜移默化的方式,不动声色地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模式与情绪模式。比如说:当你认定某人是坏人又不得不与他打交道时,那你的第一反应一定是“如何保护好自己,以免遭受伤害”。事实上,无论你内心有何种想法,都是基于认定“这个人很坏”,而随之怎么说、怎么做,都是以所认定的这点为基础。
这样习惯化的想法我们就把它叫做心智模式。
那么心智模式对于我们而言到底有多重要呢?它至少在两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塑造我们的经验,影响我们的情绪。换句话说,它决定我们的思维模式与情绪模式。它的不同,会让我们对同样的事情有不同的解读,如同一个“滤镜”,决定一个人能“看到”什么,它是压力,还是挑战?
其次,心智模式还会影响我们的行动。我们的情绪、思维和行动是一体的。什么样的心智模式,就会产生什么样的行动和创造什么样的效果。
积极的思维经常会通过激发有效的行动,来验证它本身的正确性。如果你觉得一件事可以应付,那你就会想各种办法,全力以赴去做。最后,这件事果然做成了,这加深了你“我能应付”的信念。这是一种积极的循环。反之,如果你觉得自己做不到,你可能就会拖延、想退路、找自己做不到的理由,最后这件事没有完成,这也会加深你“我做不到”的信念。这是一种消极的循环。
除此之外,针对心智模式的重要性,作者还提出了一个非常重要的观点,那就是新时代,所有企业里的问题都是人的问题,所有企业里人的问题都是管理者的问题,所有管理者的问题都是心智模式的问题。
而所谓的企业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可归结为三个问题:在企业经营管理的过程中,你如何看待你自己? 你如何看待有关的人、事、物? 你如何看待问题?
企业中的问题本身并不是问题,我们看问题的态度才是问题;一般问题本身并不复杂,复杂是因为我们作为管理者常常站错位置,没有以一个全面的视角去看待问题。
系统动力学认为,世界由三层构成,我们可以把它称之为“三层世界”,即物质世界、心理世界和系统世界。
物质世界指人的意识、理性所反映的世界,包括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这一层看待事物时,我们往往讲道理、分对错。很多企业管理者的心智模式便是停留在这个层面,他们相信管理得用理性。所以你会发现,当这些管理者谈论起管理时,方法、技巧、流程是一套又一套的,即使不管用、没效果,仍然坚持。这种唯物的心智模式,简单地认为人类对世界的数学认识和理性认识揭示了事物的本质。
事实上,我们所置身的世界,除了有我们外部感官所反映的物质世界,还有我们内部的世界,也就是心理世界,即人的潜意识、心理活动。在这一层看待问题时,我们会关注到人的情绪与感受。没有心理世界,外部感官所获取的信息,充其量就只能是一堆信息罢了,而不能得到有效梳理,让信息往恰当的地方流动、安置与利用。相比意识的被动,即受头脑控制,潜意识更加敏锐与灵动。懂得从心理层面看待问题的企业管理者,会更有意识地去做好管理,学会关注到员工的内心。
第三层世界是系统世界,即人所在的系统,以及系统所赋予人的身份和角色。事实上,一个企业管理者的成功或者快乐,就是往高处走,最大程度地提升自身能力,获取更高级别事物的资讯与知识。假如你的心智只停留在第一层物质世界,又或是稍微好一点,停留在第二层心理世界,那你就只能获得意识或者潜意识层面的知识,无法得到更大的、关于系统层面的能力,最后导致管理失败的局面。
我们都活在三层世界里,要想成为一名优秀的管理者,我们必须培养起新的心智模式,认识世界的结构有层次之分,并培养起用三层世界看待问题的心智模式。因为单看任何一层都不全面,都有欠缺。而企业管理者只有站在较高层面上理解事物时,才能照顾全局,更好地解决问题。
Day 2 重新定义管理:理性管事,感性管人
什么是管理呢?从本质上来讲,管理就是运用手上的资源去达成目标。它包含“管事”与“管人”两个部分,并且这是不同的两件事,需要区分开来看待。总结为一句话就是:对事用理性,对人用感性。
在企业里,管事主要以6种资源为对象,人、财、物、技、讯、时;而管理的工作主要包括4个,策划、组织、督导、控制。换句话说,管事其实就是通过对人、财、物、技、讯、时的策划、组织、督导、控制,来达到企业目标。
通常企业中某件事情没有做好,跟资源不够无关,而跟对资源的策划、组织、督导、控制有关,就如下棋。
企业管理者在工作开始之前,便需要做好策划、组织;在工作开始之后,才要做好督导、控制,以让资源得到最大利用,实现企业效益最大化。这便是管事的技巧。但切记,这套只适用于管事,管人不行。
既然管人对企业如此之重,那么我们作为管理者,要怎么管理手下呢?
孟子曾经说过:“得人心者得天下。”管人,说白了,管的就是人心。在企业里,一个只会管事的人充其量只能算个“主管”,而一个真正会管人的人才能称得上是领导,算得上优秀的管理者。管人归根结底就是管心,管好了人心,就能成为人心所向,使员工从思想上、行动上都能自觉自愿、自动自发地为企业的目标努力工作。所以,作为管理者,需要转变管理的心智模式,从“心”开始做管理,赢在人心上。
而想要获得人心,就必须掌握以下关于管人的三个概念:
第一个概念是理性管事,感性管人。
什么是内圣外王呢?其实就是“对事用理性、对人用感性“。这种管理方式可以帮你快速笼络人心。具体怎么做呢?在遇到问题的时候,一定不要感情用事。比如某个下属跟你的关系很好,但是公司因为业务调整,他的能力已经无法跟上公司的发展,这时你要果断地帮他申请调岗,让他去更合适的岗位,或者是直接辞退。但这不意味着,你为了公司的利益就可以不管不顾下属的死活。相反,我们在做出重大决定的时候,在不违背大局利益的前提下,要多考虑一下下属的利益,并让他们知道,你在做这个决定时是“偏向”他们的,以此笼络人心。
第二个概念是正确对待离开团队的人。
无论出于什么原因,企业里但凡有员工离职,必定会对现有在岗员工产生一定的冲击,假如管理者不好好处理,很可能会影响企业在员工心目中的形象,甚至还会大大降低员工对老大或者企业的信心与忠诚度。过去企业管理者的心智模式倾向于认为,团队忠诚度来自于善待现有员工,实际上团队的忠诚度来自于“管理者如何对待离开的人”。
第三个概念是学会承担系统的痛。
企业作为一个系统,有着固定的运行法则。领导者管人便意味着必须维护系统,对破坏系统的员工果断处理。当面对优秀人才不受系统、体系、机制的管理时,领导者需要做出相关处理,如惩罚、辞退。当企业面临危机时,领导者需要狠下心做决定,如减薪、裁员。
Day 3 重塑团队心智:促活企业发展
为什么说,除了培养管理者自身的心智,我们还要去注重培养员工的心智模式?
要知道,企业由团队构成,而团队由员工个体构成。员工的心智模式决定团队的心智模式,而团队的心智模式决定企业的生死成败。作为企业的管理者只有管理好员工的心,引导他们保持成长型心智模式,才能让员工清楚自己在企业、团队中充当的角色,并在他们的心智模式中形成与企业相匹配的、共同的理念,从而真正进入具有创造性的工作状态。
下面我们为大家分享三个方法,大家可以试一试用它们来检视、辅导、帮助团队解决最常见的心智问题。
首先,我们可以尝试的第一个方法是“破解必死方程式”法。
中国传统的家庭教育很容易培养出具有限制性信念的人。因此,不管是在社会上,还是在企业里,很多人在面对新时代带来的庞大机遇时,内心往往有很多向往,但同时又有很多自我否定,然后内心的想法很容易就表现出以下两个“必死方程式”:
第一个是我需要A,但我不可能是A。比如说我很想做部门经理,但我不可能做部门经理;我很想拿下500万的单,但这张单我拿不下。
第二个是我需要A,而得到A必须有B,我没有B。比如说我知道要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才能做部门经理,我没有5年的工作经验;拿下那500万的单需要我与项目负责人有良好关系,而我跟项目负责人根本不认识。
这两个“必死方程式”,第二个相对第一个会“高明”一点,它的心智模式表现为:成功是有可能的,但“必须”要有某项条件,而这个条件我是不可能拥有的。这种心态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我设限”“自判死刑”。当一个人认定了自己不会成功的时候,不管别人怎么说、自己怎么做,你都只会关注跟寻找失败的证明。
那么,作为管理者,我们如何才能帮助团队扭转并发展出有效的心智模式呢?
作者介绍了三种技巧,我们可以尝试按照这样的思路去引导员工改变自己的想法:
第一个是没有A我们也可以成功快乐,因为A能带给我们的深层价值,我们可以凭其他事物取得。
第二个是不一定要拥有B才能得到A,凡事总有三个解决方法。
第三个是我没有B不是绝对的,只是此刻的情况而已。我可以想办法拥有它,或者找到它的替代物。
通过将团队从“非××不可”的限制性信念中跳脱出来,引导其看到更多的其他可能性、更多有效的方法。
其次,我们可以尝试的第二个方法是把“不”、“没”、“难”变为“如何”法。
限制性信念是限制团队工作能力的头号敌人,让团队在面对事情和问题时,内心做出的判断往往是“不能”、 “没有办法”、 “难”。
有这些信念的员工,常常试图用冠冕堂皇的话来合理化自己的“不作为”。比如我们经常会听到的“应该知足”、“安分守己”、“做人不可以那样”等。这种话只会让我们把注意力放在无能为力和没有效果的地方。
然而事实却是,每个人都能成功,同时也能使其他人、事、物变得更好。但凡成就大事的人士,都是允许自己有梦想,认为自己“能”、“可以做到”,都是从思想上的突破开始的。
那我们要如何转变团队面临问题时出现的“不、没、难”心智模式呢?以下有两个简单的小步骤:
第一步是,让员工找一个拍档,用“不、没、难”,这三个字中的一个字造句,描述他当下的一个困境,对旁边的拍档念出这句话,并让他注意内心感觉。例如:我没办法达成今年的业绩目标。
第二步是,让他用“如何”二字重写该句子;对拍档念出前后两句,注意内心感受有何不同。一般正常情况下,员工这么做之后,就会发现,前者焦点在过去,后者焦点在未来。当我们把“不、没、难”的句子改为“如何”时,实际上就把焦点从问题本身转向了寻求问题的解决方法上,而这正是解决问题的开始。
当团队的心智模式停留在“解决问题”时,他们会坚持把注意力放在问题上。这样一来,团队不仅看不到身边众多的机会,还会为了解决问题而去寻找问题出来解决。大的问题没了,就找小问题,小问题没了,再去制造新的问题。
所以,如果我们想要帮助团队发展出有效的心智模式,我们还要注意第三点,要实时跟团队成员强调“解决问题不等于达到目标”。
事实上,一个企业最重要的,并且最需要关注的应该是企业“达到目标”。因此,我们应培养团队把焦点放在“达到目标”的心智模式。达到目标,则意味着“谁能做事,让事情效果更好”,而非把焦点放在已经发生的问题上,挖掘原因再寻求处理方法。
具体怎么做呢?在平时的工作中,我们可以从会议开始,改变团队关注“解决问题”的心智模式。比如在开会时,先组织团队谈论“达到目标”的事,并确保会议绝大多数的时间都把关注点放在这里。当“达到目标”的事情商谈完,尚有时间时,再讨论如何解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