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前言
一家制造型企业近期连续收到多单客户投诉,而且这些投诉还不仅仅是来自于某一款产品或某一家客户,而是同时收到来自不同客户的品质投诉。客户投诉的频频发生,使得老板在会议室里大发雷霆、连连怒拍桌子,会议桌前的相关部门负责人个个低下了头,面色铁青……
二、问题追踪
老板带着各部门负责人连续多日追查跟踪,一边比对检查作业标准、检查手法、检查治具,另一方面每日跟踪检查数据及进行历史数据比对分析。
经过连续3天多的日夜追踪分析,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
①确认了品质部人员的作业标准、作业手法、检查治具都按标准执行。
②但从数据跟踪发现,最近客诉不断的2个多月公司出库抽检的不良率反而有明显的下降!事出反常,于是继续分析其他品质数据。他们从另一组检查数据中发现产品的PPM(PPM是Parts Per Million的缩写,即百万分之一,表示的是不良率或缺陷率,计算公式=不合格品零件总数÷零件总数*1000000)近6个月都比较稳定,且最近2个月的不良率还呈现了恶化的趋势,明显与前面的出库不良率数据相矛盾了!
顺藤摸瓜,发现前面的出库抽检不良率其计算公式=抽检不良批次数÷出库总批次数×100%。由于公司对品质部负责人考核的“出库不良率”指标计算规则就是按批次进行计算。而品质部负责人发现,只要增加出库抽检不良率的分母——出库总批次数,即分子情况相同的条件下,把分母增大,就能有效地把“出库抽检不良率”的结果变小,进而品质部负责人就能通过此绩效指标获得奖励。因此品质部负责人在2个多月之前对生产部门提出了“增加出库频率”的要求。
为了进一步验证“出库抽检不良率”是否真的异常,公司又从人效、返修这两方面数据下手,结果发现最近不良率下降的2个月,人效并没有提升、返修没有下降。根据生产的逻辑,如果生产的不良率下降,作业员大部分时间应该是处于生产比较顺畅的状态,因为良品率上升,所以品质稳定,作业员用于检查、返工维修方面的时间将会减少,从而带来人效例如“人均出库产值”的结果提升(相同的人员相同的作业时间,良品率高的情况下产出更多)。
如果良品率上升并非是直行率的上升(直行率表示生产过程中产品一次性通过所有工序的合格品比率),而是通过返工维修来保证出库的良品率,逻辑上作业员的工时应该会比正常时间增加,而在材料损耗上也会增加。
通过一些相关联的数据分析,也进一步证明了“出库抽检不良率”指标数据的下降纯粹是相关人员玩弄数据带来的所谓品质改善。
三、结论
绩效考核,绩效结果是否可量化、数据是否客观固然非常重要。但如果数据口径不统一,也会直接影响到绩效考核的落地与运行。甚至会引起类似上述案例的问题发生。既然数据口径如此重要,那什么是数据的口径?
数据口径:是一种用于描述、定义和解释数据的方法和标准。其核心作用在于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一致性,使得不同的数据使用者能够基于统一的标准理解和利用数据。
例如举本文中的这个关于考核品质部负责人的例子,考核良品率, 也可以根据企业的情况进行考核:
=入库良品个数÷入库总个数;(入库成品全检)
=出库抽检良品个数÷出库总个数;(一些企业有相应的品质管理标准,根据产品的品质情况制定相应的抽检标准)
=入库良品批次数÷入库检查总批次数;
再举另一个例子,任何盈利性为目的的企业,都会有销售额这个数据,但销售额简单三个字,这个销售额具体是含税还是未税?是订单销售额还是交货销售额还是回款销售额?部门销售额是否含管理者本人的销售额?(一些业务部的负责人可能是大业务员甚至销冠,其个人销售额贡献占部门50%甚至更多,考核指标希望管理者更多把焦点放在团队管理、人才培养,则有可能考核不含管理者本人的部门销售额结果)
四、结尾
数据口径如何定义标准,除了参考行业内一些惯例外,更多还是应该从企业实际的经营需求出发。数据口径确保了数据的可靠性和一致性,它描述了数据的来源和处理方法,为数据分析结果提供了准确性和可信度的保证。
本文是作者多年做管理咨询的一些经验之谈,一家之言,不足之处欢迎斧正。大家有其他好的方法,欢迎留言评论或私信,共同探讨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