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绩效考核,不仅仅是在绩效期间结束时评估员工的工作业绩及综合表现,更为重要的是,它还能发挥一些较为明显的导向作用,从而助力企业的健康运行。
1.考核主体引导员工服务内部客户
谁来考核,员工就会在平时的工作中注意做好对谁的协调配合工作。因此,事先有针对性地明确考核主体(多重考核主体及其选择,请参见本章第三节),有助于引导员工做好对这些部门和人员在工作上的支持与配合,以更好地服务于公司内部客户,提高企业内部工作流程的运转效率和质量。
2.考核周期引导员工关注工作进度
将重要工作事先按照关键的时间节点确定考核周期,有助于引导员工按照领导预期的进度完成工作,进而确保各主要工作流程的相互配套与衔接,实现运筹帷幄、决胜千里的管理境界。
举例来说:某公司将“编制未来发展的五年规划”列入了今年的重点工作。但我们不能等到年末才去对负责这项工作的企发部(在我国香港和台湾等地区被称为“企划部”)进行考核评估,因为如果不能按时完成,就会严重影响公司的未来发展。因此,我们可以将其分解为阶段性工作。比如:一季度要完成什么,二季度要完成什么,三季度要完成什么,最终在四季度要达到什么验收标准。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按照预定进度对工作进行分阶段验收,以确保“编制未来发展的五年规划”这项重点工作稳步推进。
3.考核指标引导员工关注工作方向
无论国内还是国外,在现实生活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领导考核什么,员工就关注什么。因此,将重要、不能出现纰漏的事项纳入考核,有助于引导员工关注正确的工作方向,进而实现“提纲挈领”和“以点带面”的管理效果。
比如:某企业原材料浪费现象比较严重,这无疑加大了企业产成品的生产成本,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营业收入和利润率。对此,企业就可以考虑增设“原材料产出率”的考核指标。计算公式如下:
原材料产出率=(产成品数量÷原材料数量)×100%
这样一来,相关部门及其员工为了拿高分、多挣奖金,就会想尽办法控制原材的料浪费现象。如果奖励力度够大,还可以促进员工谋求技术和工艺创新,进而促进了企业的“高质量发展”。从这个角度看,企业光喊口号是没有用的,我们必须要把这些高大上的漂亮口号,变成绩效管理中的验收标准和科学系统的奖惩措施。
4.考核标准引导员工不断提高工作目标
在充分竞争的市场环境中,原地踏步是没有出路的。企业可以通过有计划、有步骤、循序渐进地提高考核评估标准,来促进员工不断提高工作目标、创造更好业绩。
举例来说:某公司产品的“良品率”前年和去年分别为90%和92%,那我们就可以考虑将今年的绩效目标设定为95%左右——具体数值还要和生产部、技术部、质检部等多部门充分沟通,详细研讨目标的可行性和挑战性,以及实现这一目标所需开发的行动方案,并向公司决策层争取必要的资源(设备、资金、人才)。
欢迎大家留言讨论。每贴必复!
1楼 周施恩
1、大家也可以浏览本人主页,阅读更多相关文章。欢迎批评指正
2、如有真实实操案例,可以联系我,我们合作发表文章。
3、本人期刊文章,曾获年度点击量TOP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