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节我们来看看组织诊断第四和第五个维度,也就是激励和机制。我们先来看激励。
激励就是通过满足员工的某种“需求”,来激发、引导和规范组织及员工的行为,实现组织目标。韦斯伯德说:“我们还没有掌握激励,并没有一套“正确”的激励方法可供借鉴”,但他补充说道:“激励水平较高的企业都有一些共同的特征。”
这些共同的特征可以作为我们诊断企业激励水平的指标。
一般来说,我们可以从激励的多样性,激励的匹配度以及激励的公平感三方面,来诊断企业激励水平的高低。
我们先来看诊断激励水平的第一个指标:激励的多样性
激励的方式不能穷尽,需求有多少,激励方式就有多少。图中是企业中常见的激励方式。
激励方式
|
赫兹伯格双因素分类法
|
马斯洛需求层次分类法
|
薪酬
|
保健因素
|
生理/安全/归属
|
工作保障
|
工作环境
|
工作氛围
|
培训
|
激励因素
|
尊重/自我实现
|
晋升机会
|
领导支持
|
领导关系
|
领导认可
|
工作内容
|
个人成长
|
工作自主性
|
个人价值感
|
通过对激励方式进行归类,如区分为物质激励和精神激励,正激励和负激励,内在激励和外在激励,赫兹伯格双因素理论、马斯洛需求理论等等。组织在运用激励时将更有针对性。
比如赫兹伯格把激励方式分为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两类,他认为只有激励因素能调动员工的积极性,保健因素则不能;但如果企业的保健因素没做好,将会引起员工的的强烈不满。“如果员工在糟糕的工作环境中工作,公司的激励水平可见一斑。”;“当薪酬达不到员工的预期,员工会对工作不满意;但当员工认为薪酬不错时,它只是消除了员工的不满意,并不会带来更积极的工作态度。”马斯洛需求理论和双因素理论相比,只是区分的类别更多一些,其实是比较相似的理论,比如马斯洛的生理、安全、归属等需求,其实和双因素中的保健需求是相对应。
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分成五个层级,但并没有说人只有满足了低层级的需求才会考虑高层级的需求,马斯洛认为没有温饱的人一样有高层次的需求。组织的激励方式要有多样性,才能满足员工的不同需求。
在诊断企业激励水平的多样性时,我们可以首先调查员工的满意度,如让员工填写图中表格。然后对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分别计分,保健因素的得分越高说明员工满意度较高,激励因素的得分则反映了企业的激励水平。
赫兹伯格双因素分类法
|
激励方式
|
不满意0-4满意
|
保健因素
|
薪酬
|
|
工作保障
|
|
工作环境
|
|
工作氛围
|
|
激励因素
|
培训
|
|
晋升机会
|
|
领导支持
|
|
领导关怀
|
|
领导认可
|
|
工作内容
|
|
个人成长
|
|
工作自主性
|
|
个人价值感
|
|
为获取更真实的数据,我们继续问,如“你工作时常会被噪音影响吗?”,“最近一次,领导对你表达认可是什么时候?因为什么事?”;“除了图中所列明的激励方式,公司还有哪些正向激励?”,“在公司的规章制度中,规定了哪些负向激励,你认为合理吗?”
激励水平较低的企业,常见各种高层次激励方式的缺失,如企业缺少成长机会,领导管理水平不够,缺少对员工的关注等等问题。
诊断激励水平的第二个指标是激励的匹配度
激励的匹配度主要看两方面,其一是激励和组织目标的匹配度,其二是激励方式和员工需求的匹配度。我们先来看第一个。
有句话是这样说的:“业务方向在那里,激励就在那里,改变就在那里”,但有时候激励和我们组织的目标并不匹配。
比如,某客服部门希望提高客服响应客户的时间,规定“客服需要在20秒内接听客户电话。”,并且将员工的完成情况和绩效奖金挂钩。但事与愿违,员工为了尽快接听下一个电话,常常上一个客户的问题还没解决,就急匆匆的挂掉电话。导致客户满意度不升反降。这就是激励和组织目标不匹配的典型案例。
诊断匹配度的另外一方面,是看激励方式和员工需求的匹配度。我们要认识到人是复杂的,激励方式多样是好事,但也要有的放矢,不能一味的下猛药。比如,研发的同事普遍比较内敛,如果你认为组织内部太沉闷,经常搞聚餐,联谊等团建活动,不但起不到激励效果,反而容易让研发的同事感到反感;再比如:刚毕业的小伙工作经验较少,需要较多的指导,而你却赋予他过量的工作自主性,不但起不到激励效果,更可能让员工压力山大。
知道了匹配度较低的会带来什么后果,我们一起来看看诊断时可以提哪些问题,比如我们可以问:“你认为公司的激励方式和组织的目标匹配吗?”“有哪些你认为和组织业务不匹配的激励,能举例说明吗?”“公司的哪些激励方式你不太能接受,为什么?”“公司管理者激励员工的水平如何,谁的话你更愿意听?”
诊断激励水平的第三个指标:激励的公平感
有一句话叫“不患寡,而患不均”,我们都知道公平对激励效果的影响。但另一方面,人们总会觉得自己比同事表现要好,对企业、部门的贡献更大,当他们知道自己的评分比同事低,拿的比同事少,就会感到非常失望,觉得“不公平”,这在心理学上叫乌比冈湖效应。也因此,如何分配“年终奖”,管理者常常会觉得棘手,担心年终奖最终只是激励了一部分人,对大部分人却是激励阻碍。
有一些方法可以提高员工心中的公平感,比如在分配年终奖时,有明确、可以公开的规则,且规则相对公平合理,可以服众,甚至可以让员工参与制定规则;同时,评分的过程和依据最好也让员工能看到,如果有所担心,我们还可以选择半公开的方式,比如公开得分前几名的员工,并说明他们得分较高的依据。引导员工从比较“获得”到比较“付出”。
诊断公司激励的公平感如何?我们可以直接询问员工们的感受。比如:“你认为公司去年年终奖的分配合理吗?为什么?”,“你认为大部分员工的获得和付出匹配吗?”“公司有绩效管理制度吗?绩效管理的评分原则你认可吗?”“在你看来,组织内能力平平的人获得了晋升的情况多吗?”
关于诊断组织激励水平的分享到这里接近尾声。本文说到我们可以从组织激励的多样性、匹配度和公平感三方面,来诊断企业激励水平的高低。一般来说组织内激励方式更多样,激励针对性更强,员工的公平感更高的企业激励水平较高,员工的主动能动性更强。
接下来,我们再来看如何诊断组织的支持机制
机制有多重含义,我们似乎知道它是怎么一回事,但要说清楚不容易。韦斯伯德对支持机制的定义是这样的:为支持组织业务的达成,进行的资源投入,以及一系列做事情的规范和方法。比如,为支持目标销售额达成,组织投入场地、教具、讲师等资源对新入职的销售人员进行产品培训,这里所投入的资源以及产品培训本身都属于支持机制。
韦斯伯德认为支持机制对其他几个盒子都会产生影响,有用的机制能提升目标、结构、关系和激励等盒子的运作水平,比如新员工培训;每周一次的跨部门协调会议等等;但组织中同时也可能存在很多无用的机制,如发放未经讨论的流程手册;因为缺少共享机制,需要重复计算三次的数据。
因为组织中的支持机制涵盖了方方面面,在做具体的支持机制诊断时,我们可以直接问员工,“你认为公司中有用的机制有哪些?他们能起到什么作用?”或者,“有哪些你认为没有发挥应有作用的机制,如制度、惯例等等?他们为什么无效。”
但这样的问题比较笼统,如果我们从以下三个角度进行支持机制的诊断,能做到更聚焦。这三个方面分别是:一、组织的资源储备如何?二、组织的资源配置机制如何?三、规范的有效性如何?下面我们就一一来看吧。
一、组织的资源储备如何?
组织中的资源包括资金、人力资源、信息、技术、方法、时间、信誉、渠道、客户等等不一而足。我们知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资源越匮乏,组织业务目标的达成会越难。比如“华为因不能自制芯片,在美国的贸易禁令下,只能无奈剥离荣耀这个子品牌。”,再比如,“虽然有完善的培训制度,但培训实施缺少方法,导致培训效果不能达成。”等等
诊断资源储备时,我们主要诊断资源短缺会给组织带来了哪些影响。比如我们可以问:“资源不足给你的工作带来过哪些困扰,请举例说明?”,“你在做市场调研时,缺少哪些必要的数据?”,“你在组织新员工培训时,培训老师的课堂呈现技巧如何?”等等。
另外,我们还可以问有关资源储备是否健康的问题。比如,如果我们了解到“组织销售收入的一半来自一个客户,企业的资金资源就存在较大风险”;“员工离职率居高不下,人力资源就存在较大风险。”
二、组织的资源配置机制如何?
对一个组织,特别是中小型企业来说,资源总是稀缺的,知道资源应该配置在何处很重要。我们在职场中常能听到一个名词叫“投入产出比”,意思是老板投钱之前要先预估收益,要把资源投入到能获取最大收益的业务中。但因为资源投入的收益往往最后才能知道,如果要尽早诊断资源配置是否合理,则需要从过程角度进行诊断。
第一,我们可以看公司的预算机制是否健全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健全的预算机制是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基础。但很多企业不重视预算管理,不做预算或应付式制作预算。
比如,很多企业的预算,只是财务部门的闭门造车。其实,虽然预算最终是通过货币形式表现,但预算的基础是各种目标、业务和项目,这些内容并非财务部门所能确定和左右。
再比如,做出来的预算没有效力,计划内的预算没有明确责任人,计划外预算又可以随意新增。资源配置成为一笔糊涂账,企业成本不可控。
2、资源短缺或资源浪费现象
资源短缺容易发现,比如在某项目中,其中某个任务出现瓶颈,导致项目不能继续推进。
资源浪费却常常被忽略。我们认为在合理的范围内进行资源储备是必要的,但超过合理限度配置的资源就是浪费。常见一些项目投入了大量人员和设备,虽工作顺利完成,但没有实际效益,各种原因停工导致人力资源浪费。资源配置应以取得最大经济效益为前提,而不是以保证项目能轻松顺利完成为原则。
在做资源配置的具体诊断时,我们可以问“公司每年有做预算吗?”,“你知道公司预算有被参照执行吗?”,“公司内各部门的工作量平衡吗?”,“你观察到组织内存在哪些资源浪费情况?”等等问题。
三、规范的有效性如何?
明确的制度属于组织规范,如《考勤管理制度》《员工试用期管理制度》,除了制度,企业还有很多约定俗成没有形成文件的规范,如996的工作氛围、各部门的会议频率或议程。他们对组织目标达成是起帮助还是阻碍作用,需要我们进行诊断。
因为角度、立场和价值观的不同,每个人对规范的看法也会不同,比如每周的工作例会,管理者认为这是信息交流很好的平台,而部分员工却可能认为这属于无效会议,浪费时间。所以规范的有效性我们要相对的看,诊断的过程也是汇总各方意见的过程。进行定性诊断,而没必要精确到定量诊断。一般来说,不同的规范,需要选择不同的维度进行。
表格 1
制度/规范
|
内容完整性
是否包括培训的定义,实施和监督全过程;
是否覆盖培训管理的各种业务,有法可依。
如有缺失部分请提出
|
制度适配性
是否适应当前组织需要,对组织业务提供支撑。
若有阻碍业务达成的示例请提出。
|
制度成本
从你个人的角度判断制度成本和收益相比的合理性。
|
制度效果
制度执行是否到位,能否达到了制度预期目标。
|
《企业培训管理制度》
|
|
|
|
|
《员工试用期管理制度》
|
|
|
|
|
比如,我们在诊断《企业培训管理制度》时,我们可以从内容完整性、制度适配性、制度成本及制度效果等维度进行诊断,通过调研的方式获得员工对培训制度的看法。下面分享一家研产销一体公司的诊断案例。
在诊断内容完整性时,我们发现企业总部在深圳,销售人员遍及在全国各地的办事处,但培训制度中,缺少如何对各地的销售人员进行培训和考核的内容。
在诊断适配性时,我们认为企业正属于快速发展期,对员工知识、技能的要求也在快速变化中,培训管理制度的出台适应了这变化,培训是提升员工技能很好的方法。
在诊断制度成本时,从调研中我们发现,部分生产管理者对生产线新员工需要参加3天的新员工培训感到不满,认为一些不必要的培训占用了生产时间。同时,管理者建议减少生产类员工素质类课程,增加实操性培训课程。
在诊断制度效果时,我们发现制度针对技能岗位有完善的培训效果评估机制,比如产线员工考核合格才能上岗。但缺少对职能岗、管理岗的培训效果评价。
在诊断组织制度的有效性时,我们可以参照上面的案例重点挑出内部争议性比较大的制度,进行诊断,获得制度的改善建议。
诊断支持机制我们可以问一些大而泛的问题,也有一些可以聚焦的角度,第一我们诊断组织的资源储备如何?诊断组织资源是否充足,能不能为组织目标提供足够的支持;第二我们诊断组织的资源配置机制如何?诊断资源的分配是否合理,资源短缺或资源浪费情况是否严重;第三我们诊断规范的有效性如何,判断规范的有效性,存在哪些需要改善的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