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是职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有不少职场人,每天不是在会议中,就是在赶往会议的路上。
会议组织工作的质量,决定了会议能否顺利召开,而会议能否达成预期目的,很大程度上是由会议组织者决定的。
我们来看看这个场景大家是不是很熟悉:
小王组织了一场会议,准备讨论项目的任务分配问题。小王的预想很简单:先确认好每个人的职责,再确定需要注意的事项,最后敲定项目完成的截止日期。
会议刚开始,一位同事便开始吐槽最近遇到的棘手事,大家听完后开始七嘴八舌地给出自己的建议,20分钟过去了,小王把把话题拉回项目,其中一位同事又被领导叫去处理其他事。
最后,原定一个小时的会议开了两个多小时,项目的分工也没有敲定。
小王叹了口气,看来还要再组织一场会议。
低效会议在职场上很常见,有研究结果显示,80%以上的企业家都曾为内部沟通成本高而苦恼,因此高效的会议沟通对职场人士来说是必须实现的。行政人事工作者要组织大大小小不同的会议,更是要掌握会议的沟通技巧。
在掌握会议沟通技巧前,我们首先要对会议有所认识。
会议类型:
根据不同的沟通需求,会议可以分为不同的类型。
会议可以分为以下四种比较常见的类型,分别是日常会议、临时性的小型会议、工作小组/跨部门团队会议以及正式的大型会议。
日常会议基本上有固定的时间,是企业里一种常见的会议类型。
比较有代表性的日常会议就是晨会、总结会,一般由部门领导者组织召开,部门内部成员参与。日常会议一般在早上上班后和下午下班前召开,会议内容通常是部门成员对各自工作的梳理和总结,会议目的是让部门成员明确工作目标。这一类会议的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
临时性的小型会议通常是因为某个具体事件或突发事件而召开的,参会者基本靠临时发挥展开讨论。因此会议主持人需要很好地把控会议节奏,否则容易导致会议时间过长、沟通效率过低。
与其他类型的会议相比,工作小组、跨部门会议的方向会更明确,这一类会议通常由项目经理或小组领导主持,针对业务问题而展开。
企业正式的大型会议,具有代表性的有企业高层会议、股东大会、公司年度会议等等。这类会议通常十分注重会前的准备工作,需要多部门之间相互协调沟通,从而确保会议效果。
会议的基本要素:
会议一般包含7个基本要素,这7个基本要素缺一不可。
它们分别是:
会议主题、会议时间、会议地点、组织方、会议主持人、参会者、会议结论。
这7个要素比较容易理解,特别要说明的一点是,其中与会者包括核心成员、列席成员、特邀成员以及旁听成员四种。
• 核心成员:有表决权、选举权和发言权,是会议的主要成员。
• 列席成员:没有表决权和选举权,但有一定的发言权。列席成员的数量一般不超过核心成员。
• 特邀成员:由组织方根据会议需要专门邀请的人员。特邀成员的权利一般由组织方或企业领导确定。
• 旁听成员:通常以学习为目的参与会议,没有表决权和发言权。
以上4种与会者的权利和义务各不相同,并不是每场会议都会同时存在这4种与会者。
明确会议的基本要素后,我们还需要知道组织一场会议的基本流程。
组织会议是大部分职场人士常做的一项工作。对于职场新人来说,组织一场会议考验的是个人的沟通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因此,我们需要了解会议的基本流程,确保将每个环节的重点工作都做到位,大家也可以把这个流程当成清单,对照检查每一环节的工作。
会议流程:
1.会议开始前:
(1)确定会议主题。
在组织会议前,组织方首先要明确组织这场会议要达成的目的,有了明确的目标后,才能知道接下来需要邀请的与会者和在会议上需要讨论的内容。
(2)确定与会者。
有了明确的会议主题,组织方就能确认与会者名单。需要注意的是,组织方应尽量邀请和会议主题相关的、拥有表决权的核心成员参加,以确保会议结束时能形成明确的结论。
(3)拟定会议流程。
会议流程就是对确定的会议主题进行先后排序,让与会者明白会议的讨论顺序。拟定完成后,组织方应告知与会者会议有哪些环节,以及每个环节的具体用时,以便与会者安排好自己的其他工作,也能充分做好发言准备,以免因准备不足降低与会质量。
(4)准备会议资料。
组织方应根据会议的主题需求准备相应的资料,如相关的数据、报告、行业分析等,让与会者能够更好地接收信息。如果资料较多且有讨论的空间,组织方可以在会议开始前把相关资料发给与会者,通知与会者在会前认真阅读和思考,这样能大大缩减与会者在会议上阅读资料和思考的时间。
(5)发布会议通知。
会议通知的内容主要包括会议主题、会议时间、会议地点、与会者和会议流程等信息。发布会议通知后,组织方需要确认与会者在规定时间内能否按时出席会议,如出席率低,可以及时对会议时间进行调整。
(6)会场设备检查。
对于需要在会议上展示的资料,组织方应在会议开始前把相关资料复制到会议专用的计算机桌面上,并对话筒、投影仪和计算机等进行测试,保证其能够正常使用,还要检查会议室是否有白板擦和白板笔,桌上是否有充足的饮用水等。如果是多方电话/视频会议,组织方还需要提前进行网络测试。
(7)与会者签到。
在大型会议中,签到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一般在会议正式开始前30分钟,组织方让与会者签到入场,对于在会议开始前5分钟还未到场的人员,应与其进行电话联系,确认其到达时间。
2.会议进行时:
会议进行时是会议流程里最重要的部分,有以下3点需要注意。
(1)杜绝迟到。
为了不影响会议,组织方应通知与会者准时到场,并说明在会议开始5分钟后不允许任何人入场。
(2)做好会议记录。
组织方应指定人员负责做会议记录,形成会议纪要,并在会议结束后尽快将其发给每个与会者,方便后续工作的落实。
(3)把控会议时间。
会议的每个环节都应有预计时间,会议主持人需要把控好会议的整体节奏,让会议能够准时结束。
3.会议结束后:
会议流程的最后一个部分是会议结束后,包括以下3个方面的工作:
(1)整理会议资料。
会议结束后,组织方要对所有的文件、物品进行清理和检查,以防组织方和与会者遗漏文件、物品。
(2)恢复会场设备。
为方便组织下一场会议的同事正常使用会场,会场里的所有设备需恢复到备用状态。
(3)发布会议纪要。
会议纪要有两个方面的作用,一方面是向上级汇报会议情况,另一方面是向下传达,以便贯彻落实相关工作。会议纪要是对会议上的重点决策的总结,在和相关人员确认内容无误后,组织方需要在短时间内将会议纪要发给领导和与会者,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
会议的基本流程可以分为以上3个部分,会议开始前充分的准备能让会议顺利地进行;会议进行中把控好节奏,能让会议达到预期目的;会议结束后做好收尾工作,能让会议形成一个完整的闭环。
高效会议的沟通方法:
召开会议的目的是让工作更加顺利高效地进行,而在企业中,部分会议的效率不高,其主要原因是没有掌握组织高效会议的沟通方法。
SCQA表达结构:
沟通是会议的核心,而表达是沟通的核心。因此,想要会议变得高效,与会者需要学会有效表达。下面介绍一种表达结构——SCQA。
• S(Situation)情景——大家都熟悉的背景。
• C(Complication)冲突——目前的问题点。
• Q(Question)疑问——如何解决问题的疑问。
• A(Answer)回答——问题的解决方案。
下面通过一个案例来解析SCQA表达结构。
销售员小亮所在的公司最近推出了新品A。这天领导召开会议,想了解新品A上线以来的销售情况,小亮运用SCQA表达结构,在会上进行了汇报。
小亮:“领导,我们的新品A上个月正式投放市场(情景)。
但销售额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目标,根据目前的情况,这一季度的总销售额可能会大受影响(冲突)。”
小亮:“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疑问)?
我认为是咱们的宣传没有做到位。所以我的方案是拓宽宣传渠道,加大产品的宣传力度,将宣传的重点放在我们的合作伙伴国内某知名研究院上,因为新品A采用的新技术是我们联合该研究院共同研发的;这个是用户的真实使用案例,另外我还准备了一份使用前和使用后的效果对比图,您也可以看一下,我认为对这些信息进行宣传可以让产品更有权威性和说服力,提升用户对我们的信任度,从而提升产品销量(回答)。”
小亮运用SCQA表达结构,不仅说清了新品A的销售情况和问题,同时给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在会议上进行了一次高效沟通。
SCQA是一种标准式的表达结构,也是较为常用的表达结构,除此之外还有突出忧虑式的CSA(冲突、情境、回答)表达结构和突出信心式的QSCA(问题、背景、冲突、回答)表达结构。
SCQA表达结构不只可以运用在会议中,也可以用在演讲、写作、调查、复盘等方面。
康奈尔笔记法:
在一场会议结束后,会议中达成的决议都要形成文字记录,并最好在当天发送给与会者,以便与会者明确各自需要落实的工作。因此,做好会议记录是组织高效会议的重要环节。
今天给大家分享“康奈尔笔记法”,“康奈尔笔记法”是由康奈尔大学的沃尔特·鲍克博士归纳的一种记笔记的方法,能让笔记更加系统化,从而大大提高做会议记录的效率。“康奈尔笔记法”运用范围也非常广泛,还适用于读书、复习等情景。
下面我们来看康奈尔笔记法具体是如何使用的。
其实这个方法就是把一页纸分成3个部分,每个部分记录不一样的内容。
这就是康奈尔笔记的一个示例。
会议内容记录,这一部分所占区域最大,内容包括会议时间、议题、地点、会议主持人等基本信息,以及每个人的发言顺序、重要观点。
会后查阅部分主要用于记录会议中自己的疑问、会议中重要的关键词、受启发而产生的新点子等,以便与会者在会议结束后就不懂的地方查阅资料或请教其他人。这个部分可以使职场新人有意识地寻找自己的知识盲区,还能激发创造力,值得不定时地回顾查阅。
会议要点,这一部分主要根据“会议内容记录”的部分进行归纳总结,有助于与会者在会议结束后快速回忆起会议上的情形。
职场人士使用康奈尔笔记法做会议记录可以提高自己整合信息、归纳总结的能力,如果在记录中发现某个议题已经有结论,但与会者仍在深入讨论,就可以给予提醒,让与会者进入下一个议题,从而让会议更高效地进行下去。
会议礼仪:
会议沟通不同于平时的闲谈,它是在更为正式的场合进行的一种交流活动,因此需要参会者更加注重会议的礼仪。
在职场上,会议也有基本的礼仪,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会议时间:
对会议时间的把握经常被忽略,从而导致许多会议出现无限延长、效率低下等情况。要想把握好会议时间,具体可以从以下3个方面考虑。
1.开会时间
尽量不要把会议开始时间定在用餐前一个小时内,这样能避免与会者出现疲劳、精力不集中等情况。通常在上午10~11点、下午3~4点的时间段内,人的大脑比较活跃,会议主持人可以选择在这些时间段内组织头脑风暴会议。
2.会议时长
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成年人集中精力的平均时间为45分钟,超过45分钟,人的注意力就容易分散;超过90分钟,人便开始感到疲倦。因此,会议时长应尽量控制在30分钟以内,最长不要超过60分钟。如会议时长较长,会议主持人可以在中间设置5~10分钟的休息时间。
3.会前准备
会议如果有阅读资料和讨论环节,那么主持人要尽可能在会议开始前把需要阅读的资料发给与会者;如果有议题要讨论,主持人也可以提前告知与会者,让其能有所准备,这样可以有效地利用会议时间,让会议讨论更加高效。
二、确定核心与会者
前面我们讲到与会者包括核心成员、列席成员、特邀成员以及旁听成员四种。
企业会议讲求高效,以解决问题为主,因此,企业会议尽量不邀请列席成员和旁听成员。因为这部分人往往无法针对议题提出有建设性的意见,通常在会议上一言不发,这不仅会拖慢会议的进程,还会增加会议的成本。有研究表明,一场会议的人数超过8人,会议效率就会直线下降,最佳的与会人数是5~7人,这样不仅能让沟通更加顺畅,还能让与会者有更多发言的机会。与会者人数过多,每个与会者发言的机会就会减少,还会导致沟通困难的情况出现,从而导致会议成本增加。所以,会议主持人组织会议时一定要确定与会议主题相关的人员名单,率先邀请有助于会议目标实现的人员,告知其会议主题,让其有所准备,尽可能让每个与会者都能充分参与讨论,提出有价值的意见,在会议上创造价值,促成会议目标的实现。
三、会议座次安排
还需要注意一点的是,会议的座次安排。
无论是什么场合,座次安排是有一定讲究的,在职场上,会议座次安排更是如此。企业的会议室通常摆设长桌,因此,会议的排座可采用面门设座的形式,以面对会议室正门的位置为会议领导的座位,也就是尊位,一般由与会者里级别最高的领导或会议主持人坐,其他与会者按照级别高低依次坐在尊位的两边。
示意图:
不同的企业有不同的企业文化,职场新人在入座前要多留意、多观察,作为会议的组织者,如果不确定座次,可以请教上级,切忌盲目。
以上为直播的知识分享文字版,点击以下链接即可观看完整版直播回放
>>点我查看直播回放<<
本场直播为三茅VIP用户专享
仅供VIP参与并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