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知道,从事薪资核算工作,最重要的是认真,要避免出现任何的错误。但唯有认真并不可靠,在薪酬核算时我们务必在一套合理、清晰的流程下进行,不能想到什么做什么,不然就算你是一个再认真细心的人难免也会出错误。
一般来说,薪酬核算流程有以下几步:
步骤
|
关键点
|
收集数据
|
1、人员变动情况,如确认各部门的入离职人员;
2、调岗调薪数据;如某员工的薪酬调整审批流程是否完整;
3、考勤数据;特别关注请休假数据,迟到、加班等数据;
4、绩效考核数据。
|
计算员工应发工资
|
包括基本工资、津贴、奖金。
|
计算员工实发工资
|
扣除应扣减项,如个人所得税、社保、公积金等;一些制造行业,可能还需要考虑扣减住宿、餐饮等费用。
|
薪资发放
|
薪资方法审批、薪资核对,员工薪资确认以及发放等流程,整个过程注意薪资保密,避免薪资信息外泄。
|
步骤看起来并不复杂,我们只要掌握数学的加减乘除,一般运用Excel工具就能实现我们的目标。但有一些关键点,我认为有必要重点强调。
一、流程优化
薪酬核算有时候混乱的原因很可能是因为把相同的职责割裂到不同的人身上。比如有些公司的考勤,行政或前台调用数据,整理数据,并交由各事业部的BP确认,分别给到薪酬主管,所以薪酬主管在核算工资时,要一个个的分别确认。当考勤数据提价后,员工再提交补卡申请的话,又要反复沟通一番。
其实,现在的考勤系统已经非常智能,只要考勤的流程合理,并且能提前给到员工本人确认,不需要经手那么多人,薪酬主管完全可以自行处理考勤问题,减少流程节点。推荐大家看看齐涛老师的文章:https://www.hrloo.com/lrz/14698276.html,针对薪酬核算的数据收集环节,相信你会有收获。
二、薪酬核算的基础是数据正确
部分数据如人员入离职,部分员工薪酬调整时,必须养成良好的习惯,在第一时间做好记录,不要想着月底再统一处理,这样数据很容易被遗漏。我之前经历过一家公司,一名驻外办事处的员工离职,办事处的负责人通过邮件把员工的离职手续所需资料发送给了薪酬主管,但薪酬主管未及时统计,导致多发了两个月的薪资给那名离职员工。
三、常见的“异常”情形处理
考勤数据,特别是“异常”考勤数据的处理,比如请休假,不同企业的薪酬计算方式不同。假设,五月份应出勤天数是23天,某员工请假1 天,实际出勤22天,假设他的工资是10000元,那他的工资该怎么算呢?
A企业:10000/21.75*22 =10114(先算日薪,再算22天薪酬多少钱)
B企业:10000-(10000/21.75)=9540(先算日薪,再算请假一天扣除多少钱)
C企业:10000*22/23=9565(10000是月薪,按当月实际出勤/应出勤的比例付薪)
ABC企业,你认为哪一种是合理的呢?其实他们都没有错,只要你所在的企业明确使用哪一种薪资计算方法。有人有疑问,说,按A企业的算法,工资怎么超过10000了?
是的,第一眼确实会觉得不合理,但这种计算方法一般是针对制造行业的一线工人,他们需要用21.75核算日薪,甚至再除8(小时)转换为时薪,用来计算加班费。
另外,AB企业的做法甚至更具备法律依据(21.75天),但就我个人看法,我认为C企业的做法是比较合理的。在一些比较极端的月份,比如2月份春节等,应出勤天数和21.75距离较远时,如果按AB企业的算法,就可能出现企业或员工利益受损的情况。
除了事假,常见的“异常”还有产假、病假、年休假加班,新员工入离职等情况,这里就不做具体阐述了,大家可以参考文章:https://www.hrloo.com/rz/14729102.html的内容。
四、员工薪资的扣减项
大家要记得个人所得税、社保、公积金的扣减内容。其中社保和公积金参照当地法规和公司规章制度核算就好了,可能有人会有疑问,问我如果公司不是按员工工资的全额购买的社保和公积金,有没有什么问题?问题当然有问题,只是目前执法部门也考虑到企业难处,会有综合考虑吧,如果员工申诉,企业一般要予以补齐。
个人所得税部分,一般来是企业需要代扣代缴的,只是现在有“个税专项附加扣除”的减免福利(包括个人所得税法规定的子女教育、继续教育、大病医疗、住房贷款利息、住房租金和赡养老人、婴幼儿照护等七项专项附加扣除,是落实新修订的个人所得税法的配套措施之一),企业因为员工未报备相应信息或员工新入职等原因,造成员工每个月的个税扣除不准确,作为薪酬主管,务必在企业内部宣传,让员工在国家规定的时间,自行操作相应的退税或缴税动作,让员工避免不必要的损失或承担不必要的风险。
好了,关于薪酬核算的内容就和大家分享到这里,这篇分享主要谈到了薪酬核算的一般流程以及流程中一些关键点。其实大家在企业做薪酬核算时都会有自己的一套流程和体系,里面会有不同的细节,比如销售人员的提成,生产员工的计件,绩效工资的计算等等,因为是比较个性化的需求,所以今天也就不展开讲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