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提问:“入职和离职,你认为哪个更需要仪式感?”
我的回答是:“离职。”
入职时,彼此尚不熟悉,简单打个招呼足矣;而离职之际,回望共事岁月,仪式感更显珍贵。
与其悄无声息沦为“职场透明人”,或是“拉黑删除一条龙”相比,不如通过以下方式,来为这段职场旅程画上圆满句号。
传好离任“交接棒”
积累良好的职场口碑
提出离职那刻,身上担子一下轻了不少,感到如释重负的同时,有人摸鱼躺平,有人放飞自我。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只有在离职时,人们才会卸下伪装,展示最真实的自己。
朋友讲述,在互联网公司工作的这两年,给他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一名叫小谢的公司运营。
工作期间,一直默默无闻,埋头干事。但后面辞职时,竟意外看见对方闪光的一面。
交接工作时不仅没有摆烂,还专门加班加点。将所负责的工作领域,梳理总结成文档,供大家查阅;汇总这两年所有的工作资料,整理出来,共享给大家。
一边完成手头工作的收尾,将棘手问题一一解决,一边耐心为接手的同事答疑,还花时间写了份工作指南留给新人。
等新同事熟悉大部分工作并能独立上手,才选择离开。
他的这一举动,也被领导看在眼里。后来,公司拓展规模,需聘请一位项目负责人,领导第一时间就想到小谢,并向他抛出了橄榄枝。
离职仪式第一步,先把交接做好。以真心换真心,积累良好的职场口碑。
不仅能体现你的工作能力,更彰显你的责任与担当。
整理办公物品
将细节做好利己利他
网友@灰灰拍摄了一条关于辞职时,沉浸式收拾桌面的视频。
先是把用完的本子丢掉,将没吃完的零食分给同事。然后带走桌面的玩偶摆件,分类清理抽屉的杂物。
工位从满满当当到干干净净,仿佛也在一点点诉说着离别。
漫长的职场生涯中,同事是“战友”,办公物品则是“武器”。
工作多年,不少职场人都会把工位布置得温馨又舒适:
绿植、日历、手办、U型枕……积攒的每一件物品,都见证我们的成长。
可有的人,离职时一走了之,桌面乱七八糟;有的人则把工位收拾得干净如初。观感好坏,一目了然。
博主@懿媛发帖:“离职前,一定要清理干净自己的东西。”
3年前,她从公司离职,当时走得匆忙,没来得及收拾好自己的东西。
离职后很长一段时间,陆续有同事给她发消息,询问是否还要留着。新人特意花了将近两天的时间,才将桌柜清空,把工位收拾出来。一来二去,不仅麻烦了同事,也影响着自己。
离职时,不求面面俱到,但起码把自己范围内的事情做好。该归还的东西归还,该带走的东西带走,给桌面来个“告别仪式”。
把细节做好,不仅方便他人,自己也能省去很多麻烦。
来点花式告别
留存彼此的职场情谊
说到离职仪式感,比起传统的“散伙饭”,当代职场还出现不少新花样。
博主@你大哥,从工作了4年的MCN公司辞职,精心设计了一场仪式感满满的离别仪式。
散伙饭后,先是组织了寻宝游戏,给部门的每个同事都精心准备了小礼物和手写信。
同事们也捧着蛋糕,唱着歌为其送行。然后,大家一起精心录制了VCR,串起了过往共事的点滴。
最后离别时,博主向大家鞠躬,感谢大家四年来的照顾。
如今,不少职场人喜欢把离职称为“毕业”。从原公司“毕业”,奔赴新公司,告别过往,迎接新篇的旅程。
这个时候,其实也是加深情感链接、表达感谢的好时机:
一顿散伙饭,一封感谢信,亦或是一杯奶茶,都是增添仪式感的小要素。形式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把自己的感谢心意表达出来。
在外企工作那会,Lynn深受领导的照顾。后来,她离职另寻发展时,不仅请领导吃饭,还多次表达对领导托举的感谢。
半年后,领导创办了自己的工作室,直接邀请她作为合伙人加入。从此,Lynn从月薪1w的打工人变成了月入3w的创业者。
有这样一句话:“心存感激却不表达,就像包装礼物却不送一样。”
离职时,心中的感谢要说出口,对方才会接收到。
尤其对于那些,曾帮助过自己的领导或同事,更要大胆表达感谢与感激,或许未来,将续写更多精彩故事。
学会礼貌退群
体面告别才是大智慧
实习生小艾第一次离职时,不知道怎么退群。因为和同事们关系很好,所以一直留在群里。没想到离职后没几天,她被踢出群聊了,顿时感到很尴尬。
与小艾不同的是,网友小吴因为对公司不满,离职时在群里乱发泄情绪才退群,结果被同事们议论纷纷。
离职的最后一步,就是退群。
入职时的自我介绍,离职时的体面告别。有始有终,方能为自己的离职仪式划上圆满的句号。
如何高情商退群,显得尤为重要。
公司大群,并非所有人都认识你,默默退出即可;
工作小群,最好认真准备话术,简单表示感谢,做完最后的告别,再退出。
话术参考:
“各位同事,因工作变动,这段时间有幸与大家共事,感谢大家过去在工作生活中的照顾,我先退群了,后续有需要帮助随时可以私聊我,有缘江湖再见。”
有仪式感地退群,既给大家留一个心理缓冲,也给自己留一个告别的窗口。
人在职场,离职是很难避免的事。
而最好的离职,大抵是:好聚好散,回首往昔,依然嘴角带笑。
拥有好的离职仪式感,不仅能为自己赢得口碑、积累人脉,还能给自己一个积极的心理暗示,为未来留有更多余地和机会。
(本文来源智联招聘,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