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上班越来越没有“活人感”,全都是因为它

猎聘 2025-06-05 11:53 895 阅读

有网友调侃上班拿的不是薪水,而是精神损失费。

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

面对客户的折磨,明明心里厌烦,却还是要赔上笑脸在工作群里回复消息,总要反复斟酌语气,生怕让领导觉得态度不好......

感觉自己一天什么也没干,但身体却有种被榨干的感觉。

如果你有这种感觉就对了!我们人类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脑力劳动外,还有第三种“隐形”劳动——就是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如同潜藏在水面下的冰山,虽不显眼,却有着巨大的能量,在无声无息中会消耗我们的精力与热情也正“悄悄”成为很多职场人的隐形KPI

你上班越来越没有“活人感”,全都是因为它

不被看见的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1983在《管理心灵》一书中提出,指的是为了获得报酬,员工管理自己的情感,并按照组织要求表达出特定情绪


通俗来说就是,你要在不同场合“扮演”好不同角色,你感觉什么不重要,你看起来像什么才重要。


情绪劳动在服务行业中,表现得最为直观。


就比如空乘,每天要面对无数的客人,时刻要保持微笑,即使是面对无理取闹的乘客,哪怕被辱骂,也要始终要保持耐心和情绪稳定


但如今,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情绪劳动早已突破服务行业的边界,渗透到了职场的各个角落


与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不同,情绪劳动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它不像我们搬运重的货物一样,让人身体疲惫;也不像熬夜脑暴写方案一样,让人头脑发昏。


上过班的朋友肯定都知道,公司往往每一季度会给每个人制定不同的KPIKPI完成了就是完成了,没完成就是没完成。


但情绪劳动很难被看见和被衡量,没有具体的实物产出,很难用数据量化,因此常常被忽视。


公司领导不会因为你控制住了情绪给予奖励,对于现在的职场人来说,每个人基本都躲不开

你上班越来越没有“活人感”,全都是因为它
情绪劳动正在“榨干”这届职场人

@丸子姐姐


上班前怎么没有人告诉过我,和人打交道的这件事,比单纯的工作累多了


我的工作就是每周和辖区内的平级单位对接一些工作,可对方领导强势,下属也都比较气盛高傲经常导致对接不顺畅,也延伸出来许多不必要的沟通工作。


每次在工作群里发消息,往往要等上大半天才能得到回应


共同推进的项目,我提前整理好了详细的分工表,可在开会时,对方单位负责人不仅全程板着脸,还直接打断的发言你们这方案漏洞百出,根本没法落地。


其他人不够配合,导致个人怎么努力,工作进度也跟不上去


尽管我的工作有时没那么忙,但感觉在单位哪怕是坐一整天,下班回到家也会筋疲力尽


要随时处在Stand by的状态,领导偶尔过来也要打起精神,还有和同事不可避免的Social这些都耗费着我的精力......

@阿木


我在呼叫中心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处理各种各种客户问题和投诉。


即使自己今天心情再不好,接起电话的那一刻,也得用“热情的声音”去应对客户。


每天下班回到家,嗓子哑了不说,整个人的感觉都是被掏空的,不仅身体疲惫,心里也很疲惫。


长期下来,对工作的热情都被消耗殆尽了,每天只要一坐到电话前,就感觉浑身难受。


@苦咖啡


我在一家县城的饮品店工作。


前段时间,老板说要搞差异化,要求我们在给客人饮品的杯套或卡片上,需要自己手写一句积极向上的话,比如“你真的很不错”、“祝你拥有快乐的一天”等等。


每天到下午订单一个接一个来的时候,不仅要按时出单做好饮品,还要花时间精力做好这项“额外”的工作。


或许这个小小的动作能给其他人带来所谓的情绪价值,但是对于我来说真的很折磨人。

你上班越来越没有“活人感”,全都是因为它

打工而已,不必上头

情绪劳动不管在工作中还是家庭生活中,一直存在,不可避免。


当情绪劳动长期过载,带来的不仅是工作效率的下降,还会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我们能做些什么以减少情绪劳动带来的消耗呢?


一、认可情绪劳动的复杂性


情绪劳动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它并非简单的情绪伪装,有时还涉及到对自身价值观与职场规则的妥协。


《职业行为杂志》的一篇文章就指出,情绪劳动的背后其实是长期的自我调节,是在真实感受和职业角色之间不断协调的过程。


比如,当我们为了维护团队和谐,不得不违背内心想法去附和他人观点;或是为了满足客户不合理要求,牺牲自己内心一些原则。


控制情绪、调节情绪的本领不是每一个天生就具备的,所以首先就要做到不要怀疑自己,大多数人成年后还在不断适应和掌握。


二、同理心抽离,明确个人情绪边界


在职场中,我们常常因过度共情陷入不必要的情绪劳动。


面对同事的抱怨、客户的负面情绪,尝试进行同理心抽离,区分对方的情绪与自身职责。


当同事向你倾倒负面情绪时,先在心里提醒自己:这是他的情绪,我不需要为此负责,礼貌回应后将注意力拉回自己的工作本身。


在不失去共情能力的前提下,在内心尝试有意识地设置心理情绪边界,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三、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及时释放


压抑情绪只会让负面情绪在内心不断积累,最终爆发。


你可以向自己信任的人吐槽也可以是每天写日记记录下来,或是喝点小酒倒头睡上一觉......


总之,找到专属于自己的情绪出口。

记住,上班而已,不必上头。

你上班越来越没有“活人感”,全都是因为它
作者丨猎霸编辑部


(本文来源猎聘,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下载APP
扫码下载APP
三茅公众号
扫码添加公众号
在线咨询
扫码在线咨询
消息
关注
粉丝
正在加载中
猜你感兴趣
换一批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更多
消息免打扰
拉黑
不再接受Ta的消息
举报
返回消息中心
暂无权限
成为三茅认证用户,即可使用群发功能~
返回消息中心
群发消息本周还可群发  次
文字消息
图片消息
群发须知:
(1)  一周内可向关注您的人群发2次消息;
(2)  创建群发后,工作人员审核通过后的72小时内,您的粉丝若有登录三茅网页或APP,即可接收消息;
(3)  审核过程将冻结1条群发数,通过后正式消耗,未通过审核会自动退回;
(4)  为维护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请勿发送骚扰、广告等不良信息,创建申请即代表您同意《发布协议》
本周群发次数不足~
群发记录
暂无记录
多多分享,帮助他人成长,提高自身价值
群发记录
群发文字消息
0/300
群发
取消
提交成功,消息将在审核通过后发送
我知道了
您可以向我询问有关该内容的任何信息,或者点击以下选项之一:
{{item}}
三茅网出品,免费使用
复制
全选
总结
解释一下
延展问题
自由提问

你上班越来越没有“活人感”,全都是因为它

猎聘2025-06-05 11:53
895 阅读

有网友调侃上班拿的不是薪水,而是精神损失费。

这句话不是没有道理。

面对客户的折磨,明明心里厌烦,却还是要赔上笑脸在工作群里回复消息,总要反复斟酌语气,生怕让领导觉得态度不好......

感觉自己一天什么也没干,但身体却有种被榨干的感觉。

如果你有这种感觉就对了!我们人类除了体力劳动和脑力脑力劳动外,还有第三种“隐形”劳动——就是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如同潜藏在水面下的冰山,虽不显眼,却有着巨大的能量,在无声无息中会消耗我们的精力与热情也正“悄悄”成为很多职场人的隐形KPI

你上班越来越没有“活人感”,全都是因为它

不被看见的情绪劳动


情绪劳动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社会学家阿莉・拉塞尔・霍赫希尔德1983在《管理心灵》一书中提出,指的是为了获得报酬,员工管理自己的情感,并按照组织要求表达出特定情绪


通俗来说就是,你要在不同场合“扮演”好不同角色,你感觉什么不重要,你看起来像什么才重要。


情绪劳动在服务行业中,表现得最为直观。


就比如空乘,每天要面对无数的客人,时刻要保持微笑,即使是面对无理取闹的乘客,哪怕被辱骂,也要始终要保持耐心和情绪稳定


但如今,有一个明显的趋势,情绪劳动早已突破服务行业的边界,渗透到了职场的各个角落


与体力劳动、脑力劳动不同,情绪劳动具有极强的隐蔽性。它不像我们搬运重的货物一样,让人身体疲惫;也不像熬夜脑暴写方案一样,让人头脑发昏。


上过班的朋友肯定都知道,公司往往每一季度会给每个人制定不同的KPIKPI完成了就是完成了,没完成就是没完成。


但情绪劳动很难被看见和被衡量,没有具体的实物产出,很难用数据量化,因此常常被忽视。


公司领导不会因为你控制住了情绪给予奖励,对于现在的职场人来说,每个人基本都躲不开

你上班越来越没有“活人感”,全都是因为它
情绪劳动正在“榨干”这届职场人

@丸子姐姐


上班前怎么没有人告诉过我,和人打交道的这件事,比单纯的工作累多了


我的工作就是每周和辖区内的平级单位对接一些工作,可对方领导强势,下属也都比较气盛高傲经常导致对接不顺畅,也延伸出来许多不必要的沟通工作。


每次在工作群里发消息,往往要等上大半天才能得到回应


共同推进的项目,我提前整理好了详细的分工表,可在开会时,对方单位负责人不仅全程板着脸,还直接打断的发言你们这方案漏洞百出,根本没法落地。


其他人不够配合,导致个人怎么努力,工作进度也跟不上去


尽管我的工作有时没那么忙,但感觉在单位哪怕是坐一整天,下班回到家也会筋疲力尽


要随时处在Stand by的状态,领导偶尔过来也要打起精神,还有和同事不可避免的Social这些都耗费着我的精力......

@阿木


我在呼叫中心工作,每天的工作就是处理各种各种客户问题和投诉。


即使自己今天心情再不好,接起电话的那一刻,也得用“热情的声音”去应对客户。


每天下班回到家,嗓子哑了不说,整个人的感觉都是被掏空的,不仅身体疲惫,心里也很疲惫。


长期下来,对工作的热情都被消耗殆尽了,每天只要一坐到电话前,就感觉浑身难受。


@苦咖啡


我在一家县城的饮品店工作。


前段时间,老板说要搞差异化,要求我们在给客人饮品的杯套或卡片上,需要自己手写一句积极向上的话,比如“你真的很不错”、“祝你拥有快乐的一天”等等。


每天到下午订单一个接一个来的时候,不仅要按时出单做好饮品,还要花时间精力做好这项“额外”的工作。


或许这个小小的动作能给其他人带来所谓的情绪价值,但是对于我来说真的很折磨人。

你上班越来越没有“活人感”,全都是因为它

打工而已,不必上头

情绪劳动不管在工作中还是家庭生活中,一直存在,不可避免。


当情绪劳动长期过载,带来的不仅是工作效率的下降,还会引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严重甚至影响身体健康。


我们能做些什么以减少情绪劳动带来的消耗呢?


一、认可情绪劳动的复杂性


情绪劳动具有极强的复杂性它并非简单的情绪伪装,有时还涉及到对自身价值观与职场规则的妥协。


《职业行为杂志》的一篇文章就指出,情绪劳动的背后其实是长期的自我调节,是在真实感受和职业角色之间不断协调的过程。


比如,当我们为了维护团队和谐,不得不违背内心想法去附和他人观点;或是为了满足客户不合理要求,牺牲自己内心一些原则。


控制情绪、调节情绪的本领不是每一个天生就具备的,所以首先就要做到不要怀疑自己,大多数人成年后还在不断适应和掌握。


二、同理心抽离,明确个人情绪边界


在职场中,我们常常因过度共情陷入不必要的情绪劳动。


面对同事的抱怨、客户的负面情绪,尝试进行同理心抽离,区分对方的情绪与自身职责。


当同事向你倾倒负面情绪时,先在心里提醒自己:这是他的情绪,我不需要为此负责,礼貌回应后将注意力拉回自己的工作本身。


在不失去共情能力的前提下,在内心尝试有意识地设置心理情绪边界,减少不必要的内耗。

三、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及时释放


压抑情绪只会让负面情绪在内心不断积累,最终爆发。


你可以向自己信任的人吐槽也可以是每天写日记记录下来,或是喝点小酒倒头睡上一觉......


总之,找到专属于自己的情绪出口。

记住,上班而已,不必上头。

你上班越来越没有“活人感”,全都是因为它
作者丨猎霸编辑部


(本文来源猎聘,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顶部
AI赋能,让您的工作更高效
您可以向我询问有关该内容的任何信息,或者点击以下选项之一:
{{item}}
{{copyMenuTxt}}
您可以向我询问有关该内容的任何信息,或者点击以下选项之一:
{{item}}
{{copyMenuTxt}}
三茅网出品,免费使用
复制
全选
总结
解释一下
延展问题
自由提问
联系我们(工作日 09:00-19: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