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职场人生存指南:截图、备份、留记录

智联招聘 2025-03-25 14:04 557 阅读

都说职场“生存法则”千千万,保命“留痕”金不换。


对于职场人来说,最怕不是做不好工作,而是做好了被“端锅”,没做却莫名“背锅”。不想当职场大怨种,就得学会工作留痕。


留痕等于留底:

事教人,一次就会


人在职场,都会有自己的一些“职业习惯”,然而总有那么一条是要放在首位的。


要问职场首先要记住的职业习惯是什么?博主@阿介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做事留痕”。


入职那会,博主觉得工作留痕都是“形式主义”,对此嗤之以鼻。直到有次,移交数十张发票给同事,半年后同事却说没给,当即惊出博主一身冷汗。


为此,他翻找了当月所有的聊天记录,最终找到移交移交发票后,发的一条提醒留言,这才洗清责任。


在那之后,博主就长记性了,凡是过手的文件资料都会留痕,凡是转手文件,都会签转接的确认书,或是在工作群内用微信文字进行提醒。


网友@阿姆特朗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留痕能保命!当年差点被领导坑得背了近20万的货款,幸亏我一直不放心他,全部都有备份,录音,快十年了,都记忆犹新。”


在很多人看来,工作“留痕”就是形式主义,工作本身就一堆事情了,还要花费更多时间去记录一些几乎没什么用的东西。


但恰是这种“形式主义”,有时却能起到避免被领导、同事“甩锅”的作用,是职场人“自我保护”的一道护身符。


还是那句话: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留痕”不是目的,重要的是,给自己留一张“底牌”,多一分心安。


留痕等于留心:

天下事,必作于细


“留痕”像把双刃剑,不走心的“形式主义”留痕,只能占用电脑、手机的内存,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而好的“留痕”却能帮助自己成长。


28岁的Maris是一家外企的销售经理,进入职场5年的她,习惯性为每个客户单独建立档案文件夹,并将顾客的每次反馈都按时间、需求、预设等条件进行更新整理。


对此,其他同事总吐槽她没事找事,有这个时间不如去多拓展新业务。直到今年,一个重要客户,突然决定要更换供应商。


对此,Maris在客户提出要求的当天,就针对客户过往合作中的反馈记录,制定了详细的分析策略和措施建议。并连夜将文档整理成报告,在向公司高层汇报讨论后,直接与客户对接沟通。


最终,凭借专业素养和超强的信息整合能力,客户最终决定继续合作。


正所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每个能从职场中脱颖而出的人,似乎都有一个共性:心细。

有时候,职场上的“细节”能够达到力挽狂澜的重要效果,而留痕的巧妙就在于,是否留心到一些不被人关注的细枝末梢。


真正的工作“留痕”并不是形式主义的记录,也可以是用心整理和复盘,关键时刻成为自己的“杀手锏”。


留痕等于留绩:

回头看,事事清晰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忙忙碌碌一年下来,写年终总结的时候却感到脑袋空空,不知从何下手。


团建聚餐的时候,聊起一年的工作,明明话都到嘴边,最后只蹦出两个字:累啊!至于具体怎么个累法,却模模糊糊想不起来一点。

打小我们就知道一个道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个道理,用在职场中就是“好记性不如多留痕”,尤其是一些重要关键节点的记录,其实也是我们回顾成绩的重要素材。


不管是年终总结,薪资谈判,亦或是跳槽,都能为我们增分不少。


身边有过这样一个真实案例:


新人小林,在第一份工作中参加过不少大项目,虽大多只是做些杂活,但他却一直认真记录,定期整理,更新到履历里。


后来在跳槽时,他将参加过的项目进行例举,为自己的工作履历加分不少,最终成功拿下高薪职位。


日常工作“留痕”,看似是对于个人工作量的“增负”,实则是对资源的二次整合和优化。有时候,及时的记录“留痕”,甚至可以解决90%的职场内耗。

每天面对铺天盖地的群消息、工作交接、甲方反馈,时常就会陷入工作“乱码”的焦虑中。


但是如果养成“留痕”的习惯,定期对信息进行整合、留档,也能帮我们根据轻重缓急做好工作规划,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事实上,职场既是工作的战场,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平台。“留痕”不是目的,而是我们培养更优秀自己的手段。

多年后回首,一次次的“留痕”又怎么不算是,见证我们从初入职场的手足无措,一步步走向从容不迫的勋章战果。



(本文来源智联招聘,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下载APP
扫码下载APP
三茅公众号
扫码添加公众号
在线咨询
扫码在线咨询
消息
关注
粉丝
正在加载中
猜你感兴趣
换一批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更多
消息免打扰
拉黑
不再接受Ta的消息
举报
返回消息中心
暂无权限
成为三茅认证用户,即可使用群发功能~
返回消息中心
群发消息本周还可群发  次
文字消息
图片消息
群发须知:
(1)  一周内可向关注您的人群发2次消息;
(2)  创建群发后,工作人员审核通过后的72小时内,您的粉丝若有登录三茅网页或APP,即可接收消息;
(3)  审核过程将冻结1条群发数,通过后正式消耗,未通过审核会自动退回;
(4)  为维护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请勿发送骚扰、广告等不良信息,创建申请即代表您同意《发布协议》
本周群发次数不足~
群发记录
暂无记录
多多分享,帮助他人成长,提高自身价值
群发记录
群发文字消息
0/300
群发
取消
提交成功,消息将在审核通过后发送
我知道了
您可以向我询问有关该内容的任何信息,或者点击以下选项之一:
{{item}}
三茅网出品,免费使用
复制
全选
总结
解释一下
延展问题
自由提问

当代职场人生存指南:截图、备份、留记录

智联招聘2025-03-25 14:04
557 阅读

都说职场“生存法则”千千万,保命“留痕”金不换。


对于职场人来说,最怕不是做不好工作,而是做好了被“端锅”,没做却莫名“背锅”。不想当职场大怨种,就得学会工作留痕。


留痕等于留底:

事教人,一次就会


人在职场,都会有自己的一些“职业习惯”,然而总有那么一条是要放在首位的。


要问职场首先要记住的职业习惯是什么?博主@阿介会毫不犹豫地说,是“做事留痕”。


刚入职那会,博主觉得工作留痕都是“形式主义”,对此嗤之以鼻。直到有次,移交数十张发票给同事,半年后同事却说没给,当即惊出博主一身冷汗。


为此,他翻找了当月所有的聊天记录,最终找到移交移交发票后,发的一条提醒留言,这才洗清责任。


在那之后,博主就长记性了,凡是过手的文件资料都会留痕,凡是转手文件,都会签转接的确认书,或是在工作群内用微信文字进行提醒。


网友@阿姆特朗也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留痕能保命!当年差点被领导坑得背了近20万的货款,幸亏我一直不放心他,全部都有备份,录音,快十年了,都记忆犹新。”


在很多人看来,工作“留痕”就是形式主义,工作本身就一堆事情了,还要花费更多时间去记录一些几乎没什么用的东西。


但恰是这种“形式主义”,有时却能起到避免被领导、同事“甩锅”的作用,是职场人“自我保护”的一道护身符。


还是那句话: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会。“留痕”不是目的,重要的是,给自己留一张“底牌”,多一分心安。


留痕等于留心:

天下事,必作于细


“留痕”像把双刃剑,不走心的“形式主义”留痕,只能占用电脑、手机的内存,起到心理安慰的作用,而好的“留痕”却能帮助自己成长。


28岁的Maris是一家外企的销售经理,进入职场5年的她,习惯性为每个客户单独建立档案文件夹,并将顾客的每次反馈都按时间、需求、预设等条件进行更新整理。


对此,其他同事总吐槽她没事找事,有这个时间不如去多拓展新业务。直到今年,一个重要客户,突然决定要更换供应商。


对此,Maris在客户提出要求的当天,就针对客户过往合作中的反馈记录,制定了详细的分析策略和措施建议。并连夜将文档整理成报告,在向公司高层汇报讨论后,直接与客户对接沟通。


最终,凭借专业素养和超强的信息整合能力,客户最终决定继续合作。


正所谓,心有猛虎,细嗅蔷薇。每个能从职场中脱颖而出的人,似乎都有一个共性:心细。

有时候,职场上的“细节”能够达到力挽狂澜的重要效果,而留痕的巧妙就在于,是否留心到一些不被人关注的细枝末梢。


真正的工作“留痕”并不是形式主义的记录,也可以是用心整理和复盘,关键时刻成为自己的“杀手锏”。


留痕等于留绩:

回头看,事事清晰


相信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感触:忙忙碌碌一年下来,写年终总结的时候却感到脑袋空空,不知从何下手。


团建聚餐的时候,聊起一年的工作,明明话都到嘴边,最后只蹦出两个字:累啊!至于具体怎么个累法,却模模糊糊想不起来一点。

打小我们就知道一个道理: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个道理,用在职场中就是“好记性不如多留痕”,尤其是一些重要关键节点的记录,其实也是我们回顾成绩的重要素材。


不管是年终总结,薪资谈判,亦或是跳槽,都能为我们增分不少。


身边有过这样一个真实案例:


新人小林,在第一份工作中参加过不少大项目,虽大多只是做些杂活,但他却一直认真记录,定期整理,更新到履历里。


后来在跳槽时,他将参加过的项目进行例举,为自己的工作履历加分不少,最终成功拿下高薪职位。


日常工作“留痕”,看似是对于个人工作量的“增负”,实则是对资源的二次整合和优化。有时候,及时的记录“留痕”,甚至可以解决90%的职场内耗。

每天面对铺天盖地的群消息、工作交接、甲方反馈,时常就会陷入工作“乱码”的焦虑中。


但是如果养成“留痕”的习惯,定期对信息进行整合、留档,也能帮我们根据轻重缓急做好工作规划,最终顺利完成任务。

 

事实上,职场既是工作的战场,也是个人成长的重要平台。“留痕”不是目的,而是我们培养更优秀自己的手段。

多年后回首,一次次的“留痕”又怎么不算是,见证我们从初入职场的手足无措,一步步走向从容不迫的勋章战果。



(本文来源智联招聘,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顶部
AI赋能,让您的工作更高效
您可以向我询问有关该内容的任何信息,或者点击以下选项之一:
{{item}}
{{copyMenuTxt}}
您可以向我询问有关该内容的任何信息,或者点击以下选项之一:
{{item}}
{{copyMenuTxt}}
三茅网出品,免费使用
复制
全选
总结
解释一下
延展问题
自由提问
联系我们(工作日 09:00-19: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