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不起,我们只看第一学历”:你遭遇过第一学历偏见吗?

智联招聘 2025-03-19 14:04 469 阅读
近年来,不少名校硕士在求职时遭遇了“第一学历”的门槛。因本科普通,而在求职市场中屡屡碰壁。


网上关于第一学历的话题讨论也从未停止。更有甚者,还有工作多年的老职场人,依然摆脱不了第一学历带来的偏见。


为何“第一学历偏见”如此根深蒂固?那些深陷“第一学历”困境的职场人又该如何破局?

第一学历偏见
成求职者的隐痛

学历历来是企业招聘时的重点考虑因素和筛选标准,而近年来流行起的“第一学历”概念,更是成隐形门槛。


或许招聘条件上,不会明确标明对“第一学历”的限制,但在求职阶段,以“你很优秀,但你的背景暂时不符合岗位需求”为由被拒的求职者不在少数。


早在2019年,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名上海交大算法博士,工作三年后裸辞,再次求职却屡屡碰壁,两个月时间都无法找到一份新工作。曾去找猎头内推某公司,但惨遭拒绝,原因竟是卡在第一学历上。


此消息一出,引发了不少热议。而在5年后的今天,“第一学历”偏见,仍是不少求职者的“伤疤”。


一位女生在网上自述,她本科来自双非高校,后花了3年时间攻读985大学的硕士。临近毕业,以硕士应届生的身份去参加招聘,投出70多份简历,全都石沉大海。甚至在某次面试中,经层层筛选进入最后一轮,却被面试官告知:“本科要求211以上”。


原以为努力考研是救赎,没想到竟还是受困于“第一学历”这一关。这样的例子不少见,学历逐渐形成一条众所周知的鄙视链,甚至出现“金本、银硕、铜博”的说法。


在这种“潜规则”的影响下,“第一学历”仿佛成为一张难以撕除的标签,有意无意地影响着许多人的职场生涯。


在这座大山下,不仅求职难,入职后也可能被区别对待,包括在薪水的制定上。即使能力和最高学历相同,那些第一学历更优秀的职场人,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定薪。

学历曾是敲门砖
如今却成了拦路虎

“第一学历”这个隐形门槛如此盛行,与当今的就业市场密切相关。


看到网上有一位HR坦言:


他所在的金融国企在校招时有一个硬性要求,即第一学历必须是985或211高校的本科。因为应聘的人很多,高学历求职者也不在少数,收到的简历远远超出预期。


就业竞争激烈加剧,直接导致学历贬值,高材生过剩,不少公司为节省面试成本,直接加上“第一学历”为筛选门槛,省时又省力。


脱口秀综艺《绷不住了啦》中有一个模拟面试的片段:


从二本院校本科,到一本院校硕士,再到哈佛大学博士,求职者不断强调自己教育背景的提升。但被HR的一句“你一旦沾上第一学历这个底子,它就会进入你的档案。”回怼。


虽然这只是个段子,但它确实反映了当代就业市场的真实问题。


这种做法看似高效,但如果不考虑学历与岗位的匹配程度,很容易引发人员流失,招聘成本不减反增。


另外,学历与能力并不能直接划上等号。如若把“第一学历”作为硬性门槛,便是将“第一学历”不足但能力优秀的求职者都拒之门外。


“人才难得而易失”,在招聘中,如果多给予一些机会,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可能会有意外的惊喜。


如今,关于“第一学历”的争论,众说纷纭,难以达成共识。面对“第一学历”的困境,职场人唯有依靠自身的力量,一步步突破重围,迈向新生。

英雄不问出处
能力是永不过时的通行证

一些职场人因“第一学历”较低而感到困扰或自卑,从而产生了摆烂的心态,能混一天是一天。


但越处逆风局面,越应用实力证明自己不比其他人差,甚至可以更加优秀。


火出圈的律师何运晨,曾在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中袒露自己因“第一学历”受困的面试经历。


尽管最高学历已经提升,但求职时投递的简历却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所幸,他从未放弃自己。在职场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中,凭借优异的表现,赢得带教律师的赏识,顺利拿下offer。


与其自怨自艾,不如放平心态,主动争取机会,敢于展现自己,不断将自己能力上限拔高。学历是门槛,但能力才是职场人“笑到最后”的关键。


许多企业家并非名校出身,通过后续的努力,照样在社会这盘棋中混得风生水起。


特别是对于有工作经验的职场人来说,更应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自身技能和积累行业经验上。


朋友小林毕业于双非二本院校计算机专业,入职互联网公司时,他的薪资比同届双一流院校的同事低不少。但他并未气馁,下班后依然保持学习,增进自身水平,为公司解决了很多紧急问题。


凭借卓越的技术水平和出色的工作表现,他在短短三年内被提升为主管,同时薪资也翻了好几倍。


英雄不问出处,只要能力够强,职场这条路总能“啃”得下来。
我们是求职浪潮中的一员,经历求职、在职、离职、再求职的往复循环。


学历是我们身上一张不可磨灭的名片,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机会在这名片上续写。


只要拥有真正过硬的本领,掌握某项可迁移的能力,手握不可替代的资源,方能用更闪耀的履历覆盖掉不太显眼的“第一学历”,并在职场生涯中发光发亮。



(本文来源智联招聘,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下载APP
扫码下载APP
三茅公众号
扫码添加公众号
在线咨询
扫码在线咨询
消息
关注
粉丝
正在加载中
猜你感兴趣
换一批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评论和点赞
59452
企业的人才理念应该和整体的用人理念有所区别,因为人才和普通劳动力,本身就身就存在质量身就存在质量存在质量
更多
消息免打扰
拉黑
不再接受Ta的消息
举报
返回消息中心
暂无权限
成为三茅认证用户,即可使用群发功能~
返回消息中心
群发消息本周还可群发  次
文字消息
图片消息
群发须知:
(1)  一周内可向关注您的人群发2次消息;
(2)  创建群发后,工作人员审核通过后的72小时内,您的粉丝若有登录三茅网页或APP,即可接收消息;
(3)  审核过程将冻结1条群发数,通过后正式消耗,未通过审核会自动退回;
(4)  为维护绿色、健康的网络环境,请勿发送骚扰、广告等不良信息,创建申请即代表您同意《发布协议》
本周群发次数不足~
群发记录
暂无记录
多多分享,帮助他人成长,提高自身价值
群发记录
群发文字消息
0/300
群发
取消
提交成功,消息将在审核通过后发送
我知道了
您可以向我询问有关该内容的任何信息,或者点击以下选项之一:
{{item}}
三茅网出品,免费使用
复制
全选
总结
解释一下
延展问题
自由提问

“对不起,我们只看第一学历”:你遭遇过第一学历偏见吗?

智联招聘2025-03-19 14:04
469 阅读
近年来,不少名校硕士在求职时遭遇了“第一学历”的门槛。因本科普通,而在求职市场中屡屡碰壁。


网上关于第一学历的话题讨论也从未停止。更有甚者,还有工作多年的老职场人,依然摆脱不了第一学历带来的偏见。


为何“第一学历偏见”如此根深蒂固?那些深陷“第一学历”困境的职场人又该如何破局?

第一学历偏见
成求职者的隐痛

学历历来是企业招聘时的重点考虑因素和筛选标准,而近年来流行起的“第一学历”概念,更是成隐形门槛。


或许招聘条件上,不会明确标明对“第一学历”的限制,但在求职阶段,以“你很优秀,但你的背景暂时不符合岗位需求”为由被拒的求职者不在少数。


早在2019年,有这样一个案例:


一名上海交大算法博士,工作三年后裸辞,再次求职却屡屡碰壁,两个月时间都无法找到一份新工作。曾去找猎头内推某公司,但惨遭拒绝,原因竟是卡在第一学历上。


此消息一出,引发了不少热议。而在5年后的今天,“第一学历”偏见,仍是不少求职者的“伤疤”。


一位女生在网上自述,她本科来自双非高校,后花了3年时间攻读985大学的硕士。临近毕业,以硕士应届生的身份去参加招聘,投出70多份简历,全都石沉大海。甚至在某次面试中,经层层筛选进入最后一轮,却被面试官告知:“本科要求211以上”。


原以为努力考研是救赎,没想到竟还是受困于“第一学历”这一关。这样的例子不少见,学历逐渐形成一条众所周知的鄙视链,甚至出现“金本、银硕、铜博”的说法。


在这种“潜规则”的影响下,“第一学历”仿佛成为一张难以撕除的标签,有意无意地影响着许多人的职场生涯。


在这座大山下,不仅求职难,入职后也可能被区别对待,包括在薪水的制定上。即使能力和最高学历相同,那些第一学历更优秀的职场人,往往能获得更高的定薪。

学历曾是敲门砖
如今却成了拦路虎

“第一学历”这个隐形门槛如此盛行,与当今的就业市场密切相关。


看到网上有一位HR坦言:


他所在的金融国企在校招时有一个硬性要求,即第一学历必须是985或211高校的本科。因为应聘的人很多,高学历求职者也不在少数,收到的简历远远超出预期。


就业竞争激烈加剧,直接导致学历贬值,高材生过剩,不少公司为节省面试成本,直接加上“第一学历”为筛选门槛,省时又省力。


脱口秀综艺《绷不住了啦》中有一个模拟面试的片段:


从二本院校本科,到一本院校硕士,再到哈佛大学博士,求职者不断强调自己教育背景的提升。但被HR的一句“你一旦沾上第一学历这个底子,它就会进入你的档案。”回怼。


虽然这只是个段子,但它确实反映了当代就业市场的真实问题。


这种做法看似高效,但如果不考虑学历与岗位的匹配程度,很容易引发人员流失,招聘成本不减反增。


另外,学历与能力并不能直接划上等号。如若把“第一学历”作为硬性门槛,便是将“第一学历”不足但能力优秀的求职者都拒之门外。


“人才难得而易失”,在招聘中,如果多给予一些机会,从多方面进行综合评估,可能会有意外的惊喜。


如今,关于“第一学历”的争论,众说纷纭,难以达成共识。面对“第一学历”的困境,职场人唯有依靠自身的力量,一步步突破重围,迈向新生。

英雄不问出处
能力是永不过时的通行证

一些职场人因“第一学历”较低而感到困扰或自卑,从而产生了摆烂的心态,能混一天是一天。


但越处逆风局面,越应用实力证明自己不比其他人差,甚至可以更加优秀。


火出圈的律师何运晨,曾在综艺节目《非正式会谈》中袒露自己因“第一学历”受困的面试经历。


尽管最高学历已经提升,但求职时投递的简历却石沉大海,杳无音信。所幸,他从未放弃自己。在职场综艺《令人心动的offer》中,凭借优异的表现,赢得带教律师的赏识,顺利拿下offer。


与其自怨自艾,不如放平心态,主动争取机会,敢于展现自己,不断将自己能力上限拔高。学历是门槛,但能力才是职场人“笑到最后”的关键。


许多企业家并非名校出身,通过后续的努力,照样在社会这盘棋中混得风生水起。


特别是对于有工作经验的职场人来说,更应把注意力放在如何提高自身技能和积累行业经验上。


朋友小林毕业于双非二本院校计算机专业,入职互联网公司时,他的薪资比同届双一流院校的同事低不少。但他并未气馁,下班后依然保持学习,增进自身水平,为公司解决了很多紧急问题。


凭借卓越的技术水平和出色的工作表现,他在短短三年内被提升为主管,同时薪资也翻了好几倍。


英雄不问出处,只要能力够强,职场这条路总能“啃”得下来。
我们是求职浪潮中的一员,经历求职、在职、离职、再求职的往复循环。


学历是我们身上一张不可磨灭的名片,但值得庆幸的是,我们有机会在这名片上续写。


只要拥有真正过硬的本领,掌握某项可迁移的能力,手握不可替代的资源,方能用更闪耀的履历覆盖掉不太显眼的“第一学历”,并在职场生涯中发光发亮。



(本文来源智联招聘,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展开全文
顶部
AI赋能,让您的工作更高效
您可以向我询问有关该内容的任何信息,或者点击以下选项之一:
{{item}}
{{copyMenuTxt}}
您可以向我询问有关该内容的任何信息,或者点击以下选项之一:
{{item}}
{{copyMenuTxt}}
三茅网出品,免费使用
复制
全选
总结
解释一下
延展问题
自由提问
联系我们(工作日 09:00-19:0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