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2日,《咬文嚼字》发布“2024年十大流行语”,分别为:1、数智化;2、智能向善;3、未来产业;4、city不city;5、硬控;6、水灵灵地XXX ;7、班味;8、松弛感;9、银发力量;10、小孩哥/小孩姐。
近日,“微信提现可以免手续费了”话题冲上热搜。有网友称,将工资直接转入微信零钱通,并在需要时从零钱通提现回原工资卡,可以避免支付提现手续费。对此,腾讯客服给出了明确回应。通过银行卡转入到零钱通的资金可免费转出到银行卡。具体而言,零钱转入零钱通,只支持转出到零钱,不收服务费;若通过银行卡转入的资金转出到零钱,再通过零钱提现到银行卡会按照零钱提现规则收服务费。而资金转入零钱通不收服务费。
12月2日晚,极越汽车法务部发文称,近期关注到,有人在网络上散布关于极越管理层及经营方面的不实言论,该等传言已对公司的正常经营产生了恶劣影响。稍早前,有消息称,极越汽车开启大规模裁员,裁员比例高达40%,同时还传出其CFO离职、CEO全家移民、COO跳槽等流言。极越汽车方面人士在接受极目新闻记者采访时表示,上述消息均为不实。极越汽车法务部通过官方微博发表声明:“公司目前经营一切如常,相关信息均通过官方正规渠道发布。对于网传谣言,我们已经留存证据,向主管部门反映和举报,并已采取必要法律手段向造谣者进一步追究其法律责任。”(极目新闻)
近日,有媒体报道西安本土航空企业幸福航空有限责任公司长期拖欠工资、社保一事,引发社会关注。据红星新闻,11月16日,幸福航空员工王女士告诉记者,“2020年开始,公司断断续续地发工资,有时候是间隔一个月,有时间隔两个月。当时我们的小时费跟底薪都发,到2021年就开始陆陆续续拖欠小时费。”王女士说,现在每隔几个月或者是半年才发一次工资,公司员工每个人的情况都不太一样,老员工拖欠的时间会久一些。王女士表示,10月份,公司未给她发工资,只在9月份发了1000元基础工资。王女士告诉记者,公司部分员工的社保还存在断缴的情况。“我们跳槽都不知道该怎么跳。我们社保是没补齐的,如果去别的公司,就要我们自己来补这个钱。”据齐鲁晚报,11月30日,记者对话幸福航空飞行员李伟(化名),他讲述了公司欠薪一事,并称因欠薪原因,多位飞行员、空乘、地勤已经开始通过送外卖、跑滴滴、摆地摊的方式来增加收入。(济南时报)
12月2日,@小鹏汽车法务部 发文称,近期注意到有已离职的小鹏员工,仍用小鹏汽车员工身份接受部分券商机构的付费访谈,并臆造了大量不实、错误的信息。公司郑重声明,小鹏汽车公开信息均通过官方正规渠道发布,任何未经授权的访谈和信息发布不代表公司的立场。公司将采取法律行动以维护企业和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同时提醒券商机构在访谈前,务必核实受访人员的身份及其是否获得对外披露信息的企业授权,避免被不实信息误导或因侵犯企业的商业秘密被追究法律责任。(界面新闻)
近日,抖音集团副总裁李亮撰文称,“各大平台都在使用算法,算法并没有那么复杂和神秘。但算法的科普做得不好,透明度不够,同时对于谣言与网暴识别与打击力度不够,这个确实是我们平台公司需要加强的。”李亮表示,平台内容治理的难点是如何识别谣言与谎言。比如个别营销号为实现传播谣言的目的,其采用的套路是先用小号发出虚假信息,然后营销号截图作为素材(为逃避法律责任,小号随后将虚假信息删除)大量引用传播。这种传播虚假谣言的套路,往往对企业经营造成巨大影响,应该成为各大平台重点打击的方向。还有一种情况更难识别,李亮表示,有些营销号如百准创始人潘某某为了做生意,扩大影响力,很会包装,这本质也是编造谎言,欺骗客户及公众。通常情况这类营销号诚信度不高,破坏力不强,谣言的传播不广。但如果媒体不做识别,连简单的情况核实都不做,将百准这样营销号吹牛造谣的自我介绍直接引用,当成真事,以新闻报道的形式发布出去,平台就难做识别了。(21综合)
国内权威的人力资源服务商前程无忧51job发起了一项问卷调查,讨论企业中的实际情况以及职场人的真实态度。此次调研显示,接近4成的受访职场人坦言自己遇到过企业干涉私生活的情况。从企业性质的角度来看,民营企业是“重灾区”,感受到干涉的比例最高,达到40.5%。相比之下,外资企业、国有企业和机关单位的员工感受到类似干涉的比例较低。当被问及具体的经历时,35%的受访者表示自己的“着装或外表被不合理要求”,34%的人则提到了“企业对个人生活习惯的干涉”,30%的受访者指出“工作时间外的私人活动被要求参与”。此外,“社交媒体和私人通讯被监控”(19%)、“被询问个人财务状况”(16%)、“婚姻与家庭生活的介入”(15%)等限制也被频繁提及。在对企业“一言堂”或过度干预员工私生活的态度调查中,大多数职场人对此持负面看法。具体来看,57%的受访者认为这种做法会“影响工作积极性”,54%的人则指出这“过于爹味,不尊重员工个人权利”。此外,42%的受访者担心会“导致员工间的不信任和紧张关系”,41%的人则认为这可能会“提高员工的离职率”。这些观点揭示了员工对企业管理方式的不满和担忧。(互联网)
(本文内容整理于互联网,如有侵权或需更新请联系网站工作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