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最近你在考虑离职,一定会刷到一个tag“其实你不用纠结该不该辞职”,这个话题还催生出一个名词叫做“离职纠结体”:指那些天天想辞职,月月却满勤的人。
看到这个话题,我即刻苦笑没人比我更适合谈论这个话题,毕竟我就是那个在离职与继续干之间纠缠不清n年的顶级离职纠结体。
这一秒,你刚为公司又又又又推出一个丧心病狂的规定在心里默念“彻底烦了毁灭吧”,再一次打印早就写好放在隐藏文件夹里的辞职申请,签上名字和日期,准备领导来了就去提离职;
下一秒,信用卡还款到期日提醒不约而至,你瞥到手机屏保上嗷嗷待哺的狗子,瞬间又怂了:真的要即刻裸辞跟狗子一起天天喝西北风吗?
这天午饭时你还收到了上个月的补发绩效,辞职的念头彻底重新被镇压,甚至有那么一秒,心里还涌上一丝感恩。
情绪就这样日复一日在两极来回横跳,所有激怒你的都是小事,而平复你和拽住你的也是小事。一只脚已经迈过了离职起跑线,另一只脚却始终落不下去。
这种钝刀子割肉的日子,慢慢把你磨成了“在坚定离职和坚定把牢底坐穿之间,即走不出去又坐不下去的人。”
“离职纠结体”是怎么炼成的
俗话说,面对看不惯的人事物,路径有三:要么忍,要么狠,要么滚。
10年前刚入社会不久的我浑身是胆,也自知羽翼未丰,狠这条路走不通,忍又忍不下去,果断地选择了裸辞。
那是一份世俗标准中相当不错的工作,但我就是做着恶心。而当年等着看我后悔的人,一直没等到。
可是10年后,面对另一份同样令我极度反感的工作,我的心态却有了变化。
不知是我更加患得患失,还是这份工作没有恶心得那么彻底。对裸辞之后的生活想象,我不再有10年前的坚定,反而有拔剑四顾心茫然的无力感。
总之,想离职说了800次,实际行动跨不出半步。
我复盘了两段工作经历的差异,总结出要变异成离职纠结体一般来说要满足3个条件:
一是这份工作事实上让你不舒服不开心。但这种痛苦,又不是天天逼得你天灵盖出走那种顿顿猛药,而是缓释片,慢慢释放毒效。更多时候,没有那么一击致命,让人产生好像又可以继续苟的错觉。
二是这份工作始终有一些让你无法割舍的客观优势。可能是钱多,可能是事儿少,也可能是离家近。仿佛一段没有爱情的平淡婚姻,再唾弃也还是会觉得,至少还有个分担水电燃气物业费搭子吧。
三是受困于各种因素,没找好下家(备胎)。
基本上,要同时满足以上3个条件,一个人才有可能甘愿做一个离职纠结体。
否则时刻创飞你的工作会轰得你递辞职申请比谁都快;而如果一点念想都没有,也构不成牵绊住离开的理由。
没有下家这个原因更是不言而喻,尤其这两年,满纸辛酸泪。
可问题是,慢性毒药也还是毒药啊。
只要下药的手不停,毒性或早或晚会发作。这也是为什么,我认为离职的念头是不会真正消失的,顶多只可能是用另一个更迫切的主要矛盾转移你的注意力而已。
最好不要做“离职纠结体”
作为一个称职的“反面教材”,我自我剖析了多年来的心得和经历后,认为持续纠结要不要离职,是一种为祸百端的行为。
但这并不是鼓动大家有了念头就即刻辞职,因为正常思考是否离职和规划未来的确需要时间,一定范围内的纠结是合理且必要的。这里主要指决策时间拖得过长、或者SWOT分析无论做多少次都是同一个结果、何去何从早就摆在那,却始终无法行动的拖延症情形。
反复纠结的第一个副作用就是内耗。
人一旦萌发了辞职的念头,即便千万次压制回去,也还是会千万+1次冒出来。
但由于客观条件和心理上的恐惧,我们不得不一次次调动更大的心力去压制住离职的冲动,这个过程,就叫内耗。
这种拉扯会把你的精力消耗在自己和自己作战的过程中。更讨厌的是,长时间的自我斗争,会把一个人的情绪禁锢在很低的区间。毕竟自己跟自己斗争是没有正反馈的,无法从外界获得能量,只消不长。
可人就是靠心气儿活着的,这种拉扯却会让人越来越不自信。
我纠结这几年,明显感觉到心气儿数次被消磨殆尽。然而仔细一想,现实中又没发生什么特别打击人的事,纯粹自己消耗自己。
第二个副作用是,这种温水煮青蛙式的折磨会让人体验“假性舒适”,迟迟不去做真正该做的事。
正所谓温柔刀,刀刀要人命。长时间陷于这种混沌但不会直接完蛋的心理状态,会搅乱一个人生活的主线。
举个例子,我的本职工作是财务,但因为实在不喜欢,几年前开始兼职写作,试图转行,逐渐也获得了一些平台的回应,一度窃喜职业生涯转轨可期。
但因为稿费收入没达到特别稳定和能支撑整体消费的水平,又因为主业似乎没把人逼到绝境,我一直处于两边都放不下的状态。
这种状态的魔性之处在于:你偶尔会产生幻觉,觉得生活貌似还不错,好像这样保持下去也挺好的?
然而更多时候却是主副业互相影响,尤其是主业的痛苦严重影响我的写作状态。
一方面将主业视作退路,我始终没用尽全力去升级写作能力、扩展合作资源,将其打造成真正的事业;另一方面因为抵触,主业也搞成了混日子,浑浑噩噩。
随后几年时光转瞬即逝,当人生来到30岁,面对中场清算,我突然意识到自己成了四不像,哪哪都不沾边。
因为不知道如何定义自己,我反而好像更加不敢离职了。
我认为这样的局面正是离职纠结体质带来的,它用给颗糖又给个耳光的方式让人迷失,最后发现绕了最远的路去抵达目的地。
实际上很多人都是这样,明明打心眼里对一份工作或一种状态嫌弃得要死,反复说要离开。却又忍不住贪恋它带来的稳定、地位和社会认同,或是被朋友家人一句话劝服,间歇性忘记当初为什么选择离开。
怎样避免继续做一个“离职纠结体”
在循环往复过无数次从痛苦到平静,从笃定到纠结再到笃定后,对付离职纠结体质,我终于逐渐有了一些心得和打法。
首先,接受现状暂时改变不了的事实。
不要用“懦弱、拧巴、优柔寡断”等负面字眼去给自己定性,这种心态会让人在做决策时更加没有信心。
虽然我会自嘲自己是个反面教材,但我并不真的责怪自己。因为曾经有人对我说过一句触动很大的话:
“要意识到你做过的所有选择都是最好的选择,它是由你当下的认知水平和真实处境决定的,就算现在强迫自己选择另一条路你也hold不住,不然不会连选择的勇气都没有。”
的确,离不开的根本原因并非我懦弱,而是没有准备好,所以跨不出去。
那,没有准备好就赶快去准备呗。
的确,下一步应该做的就是规划+执行,让自己接近准备好的状态。
但根据我的经验,绝大部分人下一步并不是去准备,而是进入前文所述“循环往复纠结要不要辞职”的内耗。
但这本是个没有标准答案的问题,答案也绝不会因为胡思乱想而越发明晰,只会愈发迷离。
只有直接开始去做一切你认为可能助力你离职的具体的事情,去丰富履历、去考证、去投简历、去社交(多找找猎头),才有可能在行动中得到答案。
最后,其实做到完全不内耗是一种理想状态,所以即便偶尔处于这样的状态,也完全OK。
允许自己低迷,允许自己颓废,允许自己觉得前途一片完犊子。
你觉得一切都很迷茫,把握不了,但至少可以每天抽出30分钟健身,通过物理方式保持精力和能量;尽量别做当下觉得很爽、可以转移注意力但实际上伤害自己的事情,比如狂点外卖、熬夜、瞎谈恋爱等等。
等状态恢复,再开始准备。
也请一定意识到,感觉“我完全做好准备了”的状态并不存在。
坂本龙一先生有句人生格言叫“到了时间你就得上场”,提醒人们不要总想着等待完美时刻。
我也曾经给自己找各种借口拖延:等研究生毕业了就离职,结果等来了逝去的三年;三年过去,又等来了就业市场低迷。
再等下去,后面还有家庭的牵绊、衰老、行业不景气各种理由排队等你挑。你会发现一路上都是借口,永远都不到时候。
辞职,终究是需要些破釜沉舟的悲壮感的。正如被网友戏称为辞职灵魂乐的《Run Away》里唱:
如果再不走,就永远不会走…不想再怀疑自己对不对。
没挣扎怎能够有自由呢?
作者丨Luna
(本文来源猎聘,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