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问,怎么判断一个人有没有管理能力?
核心看3点就够了。
第一个,看他能不能拿到业务结果。
第二个,有没有做好文化的传承。
第三个,有没有培养人。
今天我们一起来聊聊这个话题。
没有结果,说得再天花乱坠也没有用
先说业务结果。
为什么结果很重要?因为结果,能够让我们活在今天。如果一个管理者持续拿不到结果,一直完不成目标,这样的管理者一定是没有管理能力的。
持续拿不到结果,人力资源就变成了人力成本。
拿结果,看的是他管业务的能力,这也是在《一线管理实战指南》中讲过的核心内容。
比如要学会给员工定绩效目标。
绩效目标就是一根指挥棒,你考核什么,下属就会做什么。
举一个例子,如果你管的是销售团队,你只考核GMV(交易额),并且销售根据交易额拿提成。
那么销售就会只冲着GMV去干,甚至会为了关单,做一些伤害客户的事。
你想通过低价的可乐搞促销,如果你只考核拉新,就会有销售刷单。
做团购的销售,最常见的办法就是搞虚拟手机号刷单,然后将低价可乐再卖给超市,从中赚一笔。
他这么做,他的目标完成得很好,他赚到了拉新奖金,还拿到了差价。
对公司来说,表面上增长了几千个新客户,业绩也非常漂亮。
看似是皆大欢喜,实际上,对公司造成了非常大的损失。因为这些账号都是无效的, 根本不会有复购。
你看,你只考核拉新数据,他就不会管你的用户体验,不会管你是否真的增长,不会管业务是否健康,他只会关心能往自己兜里装多少钱,这就是人性。
这也要求管理者知道如何拆解为关键性的指标,知道什么对你要的结果起着决定性作用。
定目标不是单一的只要,而是既要又要还要。
定目标后,还需要有看关键数据仪表盘的能力,仪表盘就是方向盘。
人会骗人,数据很难骗人。从结果报表、过程报表、财务报表三张报表就能发现问题,通过不断地复盘,也能从中找到增长策略。
既然数据化和过程管理如此重要,为什么大多数人不愿意这么做?
因为正确的动作,从来都是反人性的,很少有管理者能坚持下来。
然而一旦坚持下来,那么就有区别于普通的团队,也就等于在内部建立就起了一套高效的工作系统,有利于拿到业务结果。
文化的传承
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管理者的基本要求。
因为团队只有10个人的时候,你是很容易统一思想的,但是有1000个人时,你会发现你说的话不灵了。因为你说的话传递出去以后就完全不一样了,而在执行的时候,很多事都会变形。这个时候,就需要通过文化来统一思想,让大家能够自驱,并且将大家团队在一起。
所以有没有做好文化的传承,也能看出一个人的管理能力。
那些没有做好的管理者,他带的团队中,大家一盘散沙,每一个人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甚至在有的团队中,员工都不敢大声说话,非常没有安全感。
之前我说过,员工加入一家公司,99%是因为公司的美誉度或者老板的个人品牌,而99%的员工离职是因为他的直接上司。当管理者做不好文化的传承,经营不好团队的氛围,就会导致优秀员工离职。
所以,管理者一定要做好这3件事。
1.公平感。
什么是公平感?就是在团队中,他能感受到公平,他干得好,是能够被识别出来的,而且不会出现“搭便车”的情况。
他得到的回报对得起他的付出,这时候,他就觉得公平,认为很有奔头。
2.安全感。
安全感很重要,就是管理者会以身作则,积极帮助员工成长。
而员工在承担责任的时候,在大胆尝试的时候,很可能会犯一些错误。
这时候,管理者作何反应?
很多团队不能允许犯错误,一旦犯错,领导就会发脾气,甚至甩锅给下属。
渐渐地,遇到困难,大家都会往后退,有机会,也不会主动。也不敢提创造性的建议。
英国行为学家L·W·波特提出了著名的波特定律:总盯着员工的错误,是一个领导者最大的错误。
3.团队感。
什么是团队感呢?就是大家有共同的目标,大家相互支持,共同成长。
坏团队一团和气,好团队总是争吵不休。
如果团队中,大家都是在说“好好好”,那么就不会有进步。
而是要允许有不同的看法,将问题都暴露出来,争吵,是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最终建立起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所以,能不能做好文化的传承,也可以看见管理者的水平。
人才培养的四重需求
管理者也要培养人,培养人才,也是对管理者的基本要求。
培养人才有四重需求,分别是:公司的需求、团队的需求、管理者的需求、员工的需求。
为什么是公司的需求?
丰田提出过“造物先造人”这一理念,如果一家公司没有人才,即便是产品再好,也会走下坡路,因为不可持续。
彼得·德鲁克说,企业存在的目的,是创造客户。如果产品跟不上用户的需求,那么迟早会被客户抛弃。
为什么说是团队的需求?
如果你只关注业务,可能他当前的能力,能完成目标。
但业务是动态发展的,目标会越定越高,他的能力没有提升,下一次可能就完不成了,团队的成果也将减少。
当员工得到成长时,在单位时间内,创造的价值也就会更大,团队的利益也就更大。
为什么是管理者的需求?
我曾说过,无后备不晋升。
什么意思?如果要提拔一个管理者到更高的位置,就要看看他有没有替补的管理者。
因为如果没有替补的管理者,就贸然晋升他,不能保证他在新的位置上干得好,但可以保证老业务一定会坍塌。
所以如果管理者想往上走,就一定要培养人。管理者要有格局,不要害怕培养他后超过你,你就没饭吃了。
而是要拼命栽培,给自己培养出竞争对手,让他们强大到能顶替你,你也就有了更多的发展机会。
为什么是员工的需求?
实际上,很多员工都有上进心,有变得更优秀的诉求。
但管理者都罔顾这一点,心里没有人,只有业绩。所以一心让员工勤奋,让他埋头到当前的工作中。废掉一个员工的最好方式,就是让他勤奋到没有时间成长。
三年五年过去了,他的能力没有提高,就害了他的一生。
所以好的管理者,不是压榨员工的剩余价值,而是拼命栽培员工,让他能力强大到足以离开,同样也会对员工拼命地好,让他心甘情愿地留下来。
只有源源不断地培养人才,这家公司才会有前途。
最后总结一下,如何看管理者有没有管理能力?
核心就是:看他能不能拿到业务结果,有没有做好文化的传承,有没有带出人。这3点,是判断管理者是否平庸的标准。
(本文来源张丽俊,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