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听众朋友,欢迎收听本期节目。
今天想和大家聊聊一个看似矛盾却日益鲜明的现象:当年轻人精打细算、高呼“消费降级”时,一群特殊的消费者,正心甘情愿的、甚至有些豪爽地从自己的养老金账户里掏钱。
他们前脚可能在定制青海湖自驾路线,后脚就在相亲APP上充值了终身会员——他们,就是中国庞大的银发一族。
别再把老年旅游团想象成“上车睡觉,下车拍照”的刻板模式了。
最新的消费人群报告揭示,如今的“银发青年”(55-64岁)群体,对旅游的需求早已升级迭代:
深度定制是王道: “走马观花”已过时。他们更青睐深度结合特色文化与自然景观的定制化自驾游路线。他们追求的不再是“去过”,而是沉浸式的体验和独特的人生印记。
为了一条能深入体验当地风土人情的独家路线,他们愿意支付溢价。
健康与滋养同行: 旅途中,“药食同源”的滋补产品成为新宠。旅游不仅是看风景,更是保养身心、追求健康生活方式的契机。
这钱,花得心甘情愿。
你看,这哪里是传统印象中的夕阳红旅行?
分明是一群有钱有闲、追求生活品质的“新中年”在规划他们的诗和远方。
养老金,成了他们实现人生下半场精彩体验的重要资本。
如果说旅游是为了满足对世界的好奇和身心的愉悦,那么另一个同样在吞噬养老金的领域,则直指人类最根本的需求——情感与陪伴。
没错,就是老年相亲。
当年轻人还在为恋爱“佛系”或“躺平”时,银发族的线上相亲交友市场正以超出我们想象的速度和规模爆发。
银发一族的需求庞大且刚需,第七次人口普查显示,中国单身老人高达3729万户。
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的报告更是指出,婚姻状态、伴侣关系对老年人心理健康至关重要,独居老人抑郁风险最高。
这不是“老不正经”,而是对孤独感的抗争和对情感联结的渴望。
再加上如火如荼的线上平台, 像“知己”、“伊对”这样的中老年交友APP迅速崛起。
它们操作界面简洁,语言风格直白(想想那些叔叔阿姨们写的“梅须逊雪三分白,雪确输梅一段香”的简介),精准切中了银发族的社交需求和使用习惯。
而“会员”背后的情感付费, 是温情之下明码标价的生意经。
想给心动对象发评论?先交25元真实性验证费。想拿到对方的微信号?开通会员吧!知己APP的终身会员费高达488元,伊对APP的年费也要98元。
至于怎么让人掏出钱,平台深谙其道。
相比线下婚介所动辄成千上万的费用,这几百块的“门槛”对不少有养老金托底的老年人来说,是为“可能性”和“陪伴感”支付的合理成本,甚至显得“划算”。
报告显示,伊对APP90%以上的收入就来自于用户购买虚拟礼物(如玫瑰花)。
相亲交友的市场潜力惊人。
2021年中国互联网婚恋交友市场规模已达72亿元,并持续增长。随着1.57亿老年网民规模的扩大和触网率的提升,“银发相亲经济”已成为平台争抢的新风口。预测显示,到2050年,中国老年人口消费潜力将高达约106万亿元。
养老金,在这里变成了购买社交机会、情感慰藉,甚至是对抗漫长孤独岁月的一份“希望”的筹码。他们充值会员的手,可能比年轻人下单奶茶时更果断。
为什么他们愿意,甚至乐于为此“掏空”养老金?
首先,很多老年人已走完主要的财富积累阶段,房贷还清,子女成年,养老金和积蓄是真正可以自由支配、用于提升自我生活质量的“闲钱”。
其次,退休后,拥有大把可自由支配的时间,无论是规划一场长途旅行,还是在APP上寻觅聊天对象,时间不再是障碍。
再者,他们的需求清晰,付费意愿强,对“老有所乐”、“老有所伴”的需求极其明确且迫切。无论是定制游带来的独特体验和身心愉悦,还是线上交友带来的情感联结和减少孤独感,都被他们视为提高晚年生活质量至关重要的投资。这种为明确价值付费的意愿非常强烈。
然后是“自我补偿”的心理, 辛苦了大半辈子,不少老年人抱有“现在该为自己活”的想法,更愿意花钱满足自己当下的需求和欲望。
最后,是突破压抑,寻求情感尊严。 在传统观念中,老年人的情感和性需求长期被压抑和污名化。线上相亲平台提供的隐秘性和便利性,让他们得以在一个相对安全、不被指指点点的空间里,大胆释放情感需求,追求亲密关系。这本质上是用金钱赎回一份被社会长久忽视的情感尊严。
所以,当我们看到大爷大妈们豪爽地支付旅游定制费、眼都不眨地开通相亲APP会员时,背后远非简单的“人傻钱多”或“冲动消费”。
这既是对晚年生活品质的主动追求——用金钱换取独特的体验和身心的滋养;更是对生命中最后阶段孤独感的奋力抵抗——用养老金购买社交的可能、情感的慰藉,赎回一份被岁月和社会偏见可能剥夺了的爱的尊严。
下一次,当你听说隔壁张阿姨又报了个精品小团去云南,或者李大爷在某个APP上成了“尊贵的终身会员”,或许可以多一些理解。
他们挥霍的或许是我们眼中“养老的本钱”,但他们换取的,是自己定义的、甘之如饴的“美好晚年”。
毕竟,真正的社会文明,或许就是让每个年龄的人,都能坦坦荡荡地追求快乐,大大方方地说爱。
这养老金,花得值不值?
答案,只在他们的笑容和满足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