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收听三茅会员话题深度分享。
3月6日凌晨,Manus的发布给AI界带来了不小的震撼。和DeepSeek一样,Manus也是由中国团队创作的。
但媒体对Manus的看法,不像DeepSeek那样近乎一边倒地叫好,而是有人提出问题,有人分析挑战。这背后除了技术层面的因素,也涉及人们心态的转变。
今天咱们也从这个问题说起,Manus和DeepSeek到底谁厉害?
其实,这两个东西不太有可比性。DeepSeek是大模型,而Manus是智能体,是AI应用。打个比方,DeepSeek是一个很强悍的大脑,Manus相当于是身体,如果Manus是汽车,DeepSeek就是发动机。
推出Manus的公司叫Monica,和其他AI公司不同的是,Monica的核心业务不是大模型本身,而是AI应用。就是把一些AI功能集成到一个很简洁的界面上,让普通人能够更方便地使用,有点像很多年前的Hao123网站一样。
简单说,Manus的价值不在于提供想法,而是,交付任务。
比如你的公司想招聘一个特定的工程师岗位,DeepSeek会给你出很多主意,告诉你留意哪些信息。而Manus会直接替你把备选简历找齐,并且告诉你它对每个候选人的判断,并且把你需要的简历打包推送给你。
假如只能执行招聘之类的人力任务,那么这个AI应用就叫HR智能体。假如能搞定各式各样不同领域的任务,那么它就是通用智能体。
Manus所实现的多数功能,都是基于目前大模型已有的功能,并基于敏锐的用户洞察,把这些功能产品化了。
在Manus发布的产品演示中,它已经能像真人助手一样,完成简历的筛选推送工作。但后续的其他任务,对它也许还存在挑战。因为你要想让AI完成各式各样的任务,它就需要去访问各式各样的App,比如订外卖要访问美团,订酒店要访问携程,等等。但至少目前,国内的多数互联网大厂都没有对AI助手开放API权限。
当然,尽管我们知道,技术的演化路径是确定的,但你要想第一个把它做出来,肯定需要相当的水平。从这个角度看,Manus无疑是一次厉害的突破。但正因为这个技术路径是确定的,那么在之后的几个月里,类似的应用可能会陆续出现。
与Manus本身相比,这个Manus们争相登场的局面更值得期待。之前历史学家王汎森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叫《天才为何成群地来》。西方的古典音乐大师、盛唐时期的大诗人们,还有比尔·盖茨那一代的硅谷极客,都是三五成群地出现。再看今天国内的AI领域,是不是也渐渐有了这个架势?
天才为什么成群地来?王汎森说,这是社会环境造就的结果。但仅用“社会环境”这个词,还不够贴切。王汎森管这个东西叫“风”,大概就相当于风气、世风、风潮的统称。
那么,今天我们这个时代的风是什么呢?作为HR,从人力资源战略角度来看,可以关注这么几个数据。
首先,是人才总量的增长。2015年,理工科毕业生大概占毕业生总数的40%。而2025年,这个比例已经提升到50%以上。其中,研究生占比从2016年的16.2%提升到了2023年的25.8%。而且现在的理工科和十年前的理工科不一样。土木工程的热度大幅下降,而芯片、AI、新能源相关的招生大幅扩大。2023年,新能源汽车行业吸纳理工科毕业生的数量,同比增长了42%。同样是2023年,智能制造领域新增就业岗位超过了300万。
简单说,国内的理工科人才供给,总量在快速增加,而且人才结构正在从基建领域转向高科技领域。
其次,是资源投入的增长。国内的全社会研发经费,2012年是1万亿元,而2022年是3.09万亿元,2025年预计超过3.6万亿元。研发投入占GDP比重,2024年已经达到2.68%,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还有,基础设施的成熟。这里的基础设施,指的是广义的,一切能为高新产业提供驱动的基础技术。比如,对AI智能体来说,DeepSeek这样的大模型就是基础设施。而国内在这方面正在加速投入。
换句话说,假如站在十年后回看2025年,你会觉得Manus的出现并不是个例,Manus们的世代,正在拉开序幕。在这场风的加持下,越来越多我们从没听说过的新产品、新团队,会突然闯到你的面前,吓你一跳。
AI发展得这么快,很多人都担心自己被AI所取代,但实际上,回想起来,以前设计量大的公司会安排有专门的抠图师,文字处理量大的公司有专门的打字员岗,现在这些工作AI都能又快又好地完成……你看,好的技术大概就是这样,它没取代谁,只是悄悄把我们从机械劳动里捞出来,让人终于有机会做些人该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