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这里是三茅会员HR知识充电站,本期为你分享的主题是——做好这3点,有效提升外在激励效果。
当员工动机匮乏时,对员工进行外在激励是最直接和简单的,但外在激励的局限性也比较明显。如何恰当地运用外在激励,把资源花在刀刃上,才能产生最大的激励效果呢?这是我们本节主要分享的内容。
首先,我们来了解外在激励有哪些局限性。
外部激励的局限性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点:
一是,对外在激励的过分强调,会降低内在激励的效果。
这种影响最容易发生在脑力劳动者上。
一位员工原来很喜欢写作,在做内容运营之前就经常在个人公众号发表文章,收益少也不在乎,但当公司为激励员工多出爆款文,推行了新的绩效考核制度,把文章的阅读量设定为KPI,虽然承诺了高阅读量高奖金,但同时又搞末位淘汰。
新的激励方式,一开始效果不错,但后来效果越来越差,而且你能感觉到他的工作的热情在消退。原因是什么呢?
这是因为在薪酬和阅读量直接挂钩后,奖励变成了员工写文章的目的,还要担心做不好可能被淘汰,因此,员工写作过程中的享受被大大削弱,创造力也被销蚀了。
2007年1月,索尼公司前常务董事在日本《文艺春秋》上刊登了一篇文章,标题叫《绩效主义毁了索尼》,就认为是对外在激励的过分强调,让员工消失了做事的内在激情。
二是,容易造成员工的投机行为。
人性中有趋利避害的一面,当外部奖励和短期目标捆绑在一起时,下属为了得到奖励,可能就会去采取各种手段抄近路,去得到想要的结果。比如,公司设置公众号的阅读量达到多少会有奖金,如果公众号的运营者十分想得到奖金,她可能就会花钱雇人刷阅读量,或者在自己没有创意时去间接抄袭、模仿其他爆款文。
其他常见的例子还有:上市公司高管为了获得和股价挂钩的业绩奖金而操纵股价;学者为了评职称,发表学术文章造假科研数据等等。
第三个局限性是,单一使用物质激励,激励成本会越来越高。
经济学里有个规律叫“边际效用递减”,意思是随着同样刺激的反复进行,人的兴奋程度会下降。这次你奖励下属1000元,让他完成某件事,第十次如果还只是奖励1000元,他的意愿就会降低。因此,管理者为达到同样的效果,需要增加激励成本才行。
为减少这些局限的影响,提高外在激励的激励效果,我们提供三点建议。
一是,事后奖励好过事先激励。
如果我们识别出对方已具备很强的内在动机,就先不要忙着激励了,不然很容易出现前面说到的局限性,有时候,事后奖励好过事先激励。通过一个案例,来加深理解。
假设你知道下属小陈有拍摄的爱好,而且有拍摄天赋。你也经常在朋友圈看到小陈上传的照片,确实不错。这时公司要陆续上线一批新产品,需要拍摄上架。如果你想让小陈试试,你有两个选择。
1.对小陈承诺,如果照片获得客户认可,就给他奖金;
2.赞许他在拍摄上的天赋,让小陈帮忙。事后再给予额外的奖励,比如奖金或在会上公开表扬等。
你会选择哪个呢?
我们已经知道摄影是小陈的爱好,帮忙拍摄其实是有内部动机的。如果我们还是选择选项一,把获得客户认可和奖金挂钩,虽然激励的目的可以达到,但小陈拍摄的快乐将被削弱,内在激励的效果被“挤出”。所以建议的做法应该是选项二,让小陈做喜欢的,擅长的事,并且事后给他意想不到的惊喜,让他感到成就感。
类似的案例,我们在生活中也常会碰到。比如你想让一个好朋友帮忙,应该事先送礼还是事后送礼呢?事先送礼朋友的感情就容易被“挤出”,而且会让你的朋友产生焦虑,因为他可能担心事情办不好。
第二是,要“引导”而不是“监管”。
因为外在激励的局限性,企业早期的管理方式,其实就是“监管”,目的是防止员工偷懒。后来管理者发现占比越来越高的脑力劳动者无法“监管”,开始推行“绩效考核”,从监管过程转为监管结果。管理者认为:我不管你怎么做的,给我结果就行。这样总可以了吧?
但还是不凑效。因为“监管”本质上就是一种猫捉老鼠的游戏,不断遏制了员工的自主权,员工还会因为感觉“没受到尊重”,从内心产生抵制。这就和激励“背道而驰”了。
所以,我们越来越意识到,“绩效考核”虽然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方式,但不同的做法,效果差别很大,绩效考核的关键应该在于“引导”,而不是“监管”。比如我们可以这样做:
1、从原来自上而下指派指标,改为引导员工,和员工共同制定绩效指标。增强员工对工作的价值感知;
2、绩效管理的重点从绩效评分转变为绩效辅导,让管理者从裁判员的角色转变为教练的角色。改变管理者和员工之间,类似于猫和老鼠的对立关系;
3、仅保持适度的进展跟踪即可,提升员工工作过程中的自主性;
4、减少强制绩效比例,让团队成员间合作大于竞争;
5、绩效指标设定的合理性也很重要。绩效指标是员工行为的风向标,你只考核阅读量,小陈就很可能找人刷阅读量,但如果你考核转化率,员工造假的风险就会小很多。
第三个建议,外在激励一定要把握公平性
当相同岗位的两名员工的年终奖不同,低的那一位一定会感觉到不公平。本来年终奖是一个很好的外在激励,现在却导致了员工之间的隔阂,这就是孔子说的不患寡而患不均。员工倾向于把成绩归功于自己,如能力、勤奋、人缘好等等,而把失败归因于不可控的因素。
那作为管理者,该如何营造公平性呢?
除了增加对员工的了解,对成败因果的判断能力外,我们还应该明白,员工产生不公平感是因为,员工不清楚别人的“付出”,却常常在比较“获得”。如果管理者善于引导员工多比较他们的“付出”,就比较容易营造公平感。引导员工比较“付出”,一定要在管理行为中表现出来,比如通过公开表扬、授予荣誉等形式,但这里重要的不是公布奖励的结果,而是告诉大家该员工是如何取得的成绩。
回顾本节内容,我们先介绍了外在激励的三个局限性,分别是会降低内在激励的效果、容易造成员工的投机行为,以及激励成本会越来越高,当外在激励运用得不合理时这三个局限会更加明显。针对这三个局限性,还为大家分享了提高激励效果的3个建议,分别是事后奖励,引导和营造公平感。
以上就是今天的全部内容了,感谢您的收听,我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