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底捞的人才"涮"锅论崔庆法在如今这个就业市场风云变幻的时代,要是走在街头,看到一位骑着电动车、身着海底捞工作服的985硕士,左手稳稳托着番茄锅底,右手还能给客户细致讲解菌汤的营养成分,末了还掏出平板电脑收集用户画像,你会不会惊掉下巴?这可不是什么愚人节玩笑,而是海底捞正在上演的真实剧情。此景一出,瞬间在网上炸开了锅,网友们纷纷开启吐槽模式。有人调侃清北复交的卷王们终于卷到外卖界了,还有人吐槽海底捞这波操作,堪比让米其林大厨炸油条,更有甚者建议海底捞改名叫海底人才捞。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难道真的只是学历贬值这么简单?今天,咱们就一起深挖海底捞的人才涮锅论。一、海底捞人才锅里煮着啥?海底捞这锅人才汤底,可是精心调制,藏着三味猛料。1、先说说基层历练。在海底捞,外送员可不像大家想的只是简单送餐。他们的工作简直就是一个全能小宇宙,要掌握备餐这一厨房技能,...
海底捞的人才"涮"锅论
崔庆法
在如今这个就业市场风云变幻的时代,要是走在街头,看到一位骑着电动车、身着海底捞工作服的 985 硕士,左手稳稳托着番茄锅底,右手还能给客户细致讲解菌汤的营养成分,末了还掏出平板电脑收集用户画像,你会不会惊掉下巴?这可不是什么愚人节玩笑,而是海底捞正在上演的真实 “剧情”。
此景一出,瞬间在网上炸开了锅,网友们纷纷开启吐槽模式。有人调侃 “清北复交的卷王们终于卷到外卖界了”,还有人吐槽 “海底捞这波操作,堪比让米其林大厨炸油条” ,更有甚者建议海底捞改名叫 “海底人才捞”。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秘密?难道真的只是学历贬值这么简单?今天,咱们就一起深挖海底捞的人才 “涮” 锅论。
一、海底捞 “人才锅” 里煮着啥?
海底捞这锅 “人才汤底”,可是精心调制,藏着三味猛料。
1、先说说基层历练。
在海底捞,外送员可不像大家想的只是简单送餐。他们的工作简直就是一个 “全能小宇宙”,要掌握备餐这一厨房技能,还得精通送餐过程中的物流管理,遇到客户投诉,还得化身危机公关高手巧妙处理,简直就是 mini 版店长孵化器。海底捞的数据很能说明问题:90% 的店长都有 6 个月以上基层经历。苏州科大毕业生小张就是个典型例子,他入职 1 年就从送餐员一路飙升成为片区运营,他的秘诀就是整理出 138 条配送路线优化方案。通过在基层摸爬滚打,员工能实实在在地了解客户需求,这可比 MBA 课堂上的理论知识来得更直接、更有效。
2、再看人才漏斗策略。
海底捞会给新入职的高学历人才提供 6 个月共 1.2 万的补贴。从成本测算来看,这可比猎头费便宜了 80% 。而且,这里面还藏着行为经济学的小心思。拿到补贴后,高材生们会受沉没成本效应影响,想着 “钱都拿了,怎么也得对得起自己的学历”,也就更愿意坚持下来。数据显示,同期入职的普通本科生离职率 42%,而 985 群体仅 19% 。海底捞就用这 2000 元补贴,巧妙地筛选出了 “能吃苦的聪明人”。
3、还有文化熔炉这一关键要素。
北大硕士小王的经历就很有代表性。他首次遭遇客户泼汤底投诉后,没有一蹶不振,而是连夜写出《客诉预警 SOP》。在海底捞,不管你之前是戴着多耀眼的 985 光环,一进入 40℃的后厨,那光环瞬间就 “蒸发” 了。在这里,“PhD” 都能被调侃成 “Pizza Hut Delivery”。这种从云端跌落谷底的体验,能让高学历人才迅速完成认知重塑,更好地融入企业,适应社会。
二、培训体系:火锅店里的 “霍格沃茨”
海底捞能把人才 “涮” 得有滋有味,其内部的培训体系功不可没,堪称火锅店里的 “霍格沃茨” 魔法学院,藏着四大法宝。
1、首先是三阶熬煮计划。
在清汤期,员工要轮岗 12 个岗位,还会借助 VR 模拟客诉场景进行学习;红汤期,他们要带教 3 家门店,实操智能排班系统;到了牛油期,就可以独立运营外卖站,接受数据驾驶舱决策训练。这样循序渐进的培训,能让员工全方位提升能力。
2、变态考核表也是一绝。
送餐准时率必须≥99.5%,误差超过 3 分钟就得扣分;客户表情识别准确率要达到 80%,借助 AI 摄像头进行分析;每月还得提出 2 条流程改进建议 。如此严格的考核标准,不断督促员工提升服务质量。
3、神秘晋升通道更是激励着员工奋勇向前。
外送员有机会沿着外送员→夜班调度→区域品控→新店合伙人这条火箭路径发展,最快 18 个月就能实现华丽转身。要是连续三个月客户满意度进入 TOP3,还能直通 “黑海计划” 管培生,获得更多晋升机会。
4、知识火锅底料也为员工成长助力不少。
每日晨会大家会认真学习《服务心理学》;案例库收集了全球奇葩客诉,编成《海底捞の 101 种死法》供大家学习;师徒制让每个新人都有 “魔鬼师傅” 带,师傅和徒弟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通过连坐考核督促师傅认真带教,新人努力学习。
三、潜在风险:这锅汤会煮糊吗?
不过,海底捞这锅 “人才汤”,在翻滚的热气下,也隐藏着一些潜在风险。
1、人才折损率就是一块暗礁。
某 211 女生就因为记不住 82 种蘸料配比,压力过大抑郁离职。而且,外送员日均 2 万步的高强度工作,直接劝退了 30% 的 “眼镜学霸”,这些高学历人才在体能上难以适应,导致人才流失。
2、认知撕裂也成了一个问题。
管理学硕士小李就曾发出困惑:“我的博弈论知识只用在和保安抢停车位”。在现实中,985 光环在阿姨眼中,可能还真不如会擦桌子来得实在,巨大的心理落差,让这些高学历人才对自己的职业发展产生迷茫。
3、社会信任危机也随之而来。
家长们集体投诉:“供孩子读书不是为了端盘子”,公众也在质疑,海底捞这到底是真培养人才,还是打着幌子搞学历营销?这对海底捞的企业形象和口碑都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四、给企业的实操建议:涮出新姿势
面对这些问题,其他企业也能从海底捞的经验中吸取教训,涮出人才培养的新姿势。
在优化人才涮煮时长方面,企业可以设置弹性轮岗期,比如基础岗位先轮岗 3 个月,之后再让员工选择挑战任务,这样既能保证员工对基层有一定了解,又能根据个人情况灵活调整。同时,开发 “痛苦指数监测表”,及时发现员工的心理问题并进行干预,避免人才因压力过大流失。
重构能力认证体系也很关键。企业不妨发明 “火锅学位” 这样有趣的认证方式,比如掌握 6 大岗位技能的员工可以获得 “学士” 认证,能成功带教 3 名新人的就是 “硕士”,要是能创新服务模式并落地实施,那就是 “博士”。通过这种方式,让员工的能力得到清晰的量化和认可。
打造反哺生态同样重要。企业可以和高校展开合作,开发《服务系统工程学》这类选修课,为企业培养对口人才。还可以邀请优秀管培生回母校演讲,分享自己的职业发展经历,打破大家 “端盘子耻辱论” 的固有观念,提升企业在高校学生心中的形象。
数字化改造也是未来趋势。给外送箱装上传感器,自动采集客户微表情数据,了解客户对服务的满意度;利用区块链技术记录服务过程,生成不可篡改的 “能力 NFT”,让员工的每一次优秀服务都能被精准记录,成为他们职业发展的有力证明。
在这个学历通胀的年代,海底捞让 985 硕士送火锅这一操作看似魔幻,实则蕴含着深刻的人才培养哲学。最好的人才培养,不是把人才供在神坛,而是丢进红尘里爆炒,加一勺挫折,撒一把烟火气,熬出既能端盘子又能改变世界的复合型灵魂。其他企业在借鉴海底捞经验的同时,也要注意规避风险,找到适合自己的人才培养之路,让人才真正为企业发展赋能。
查看原文